十三邀3 “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

十三邀3 “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

作者:许知远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12-1

评分:8.8

ISBN:978755983345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 10余位深刻影响时代的作家、知识分子集体亮相,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年度钜献——知识分子专辑;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 容首次全番结集,并打破4季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本专辑人物包括许倬云、白先勇、陈嘉映、王小波、金宇澄、唐诺、陈志武、西川、许宏、项飚、赫拉利等10余位作家、学者,堪称一场时代的知识盛宴。

★ 当知识分子遇上许知远,从审美的共鸣到知识共同体的重建,将时代观察呈现为更辽阔与深沉的表达

受访者皆是我们时代中,他们有各自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见识,所以有料;从访谈窥人,他们或谦和,或洒脱,或深情,风格迥异,所以有趣;他们为同一种逝去而叹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所以有同一种温度:同样关心广阔的人类命运,并奋不顾身投身其中。

★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寻智性生活的无限可能:

作为 “智识上的同路人”,许知远对话10余位我们时代里的标志性的知识分子,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类学等领域,探讨人文与求真,追问意义与价值;也通过不断对话安顿自我,观察世界,寻回精神生活的力量。

★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节目呈现;

跟剪辑后的视频相比,图书版《十三邀》更为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记录下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

嘉宾个人年表+访谈视频二维码+新增大量注释+现场照片,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点睛式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 彩蛋! 王小波特别篇,李银河等人深情忆小波;

谭嗣同特别篇,历史学家与新青年对谭嗣同从各种角度的动人解读!

许倬云夫人孙曼丽谈婚姻生活中的趣事,六千字长文首发,带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许倬云。

.

◎【名人/媒体推荐】

你们做(《十三邀》)节目,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

——许倬云(历史学家)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陈嘉映(哲学家)

.

◎【内容简介】

在当代生活中如何解救自我?史学大家许倬云谈论着人心之自由;

如何重寻我们生活中的消失的“附近”?人类学家项飚给出了新的理解与建议;

在这个时代做一个哲学家是什么感觉?陈嘉映剖白个体经验与求真渴望;

对现实无能为力怎么办?唐诺讲述着自我的挣扎与书写的永恒。

……

许知远与10余位国内外重量级作家、学者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当代人文访谈录。从许倬云到白先勇,从金宇澄到赫拉利,跨越国籍与时代,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类学等领域等多个领域,探索从个体到社会的众多议题,成就一部有料、有趣、有温度的访谈录。他们说过的智慧、愤怒、偏激之言,都来自同一种脉搏:对广阔的人类命运的关怀。在流量至上、技术笼罩,人文主义节节败退的今天,这样一种不合时宜的精神,久违了。

——“你说什么时候这种价值混乱才会过去?

——“要在里头能够让自己喘得过气来,自己能仰着头说我不怕这,不怕那,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

作品目录

自序 意外的旅程(许知远)
推荐序 礼物般的交谈时光(陈冲)
许倬云:全世界人类曾走过的路,都要算我走过的路
白先勇:我写作是想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转化成文字
王小波:“你快回来吧,你要回来,我就放一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
陈嘉映:人一定要求真,而且要对遥远的事情求真
金宇澄:八卦是人的天性,一想到八卦,我就充满希望
唐诺:你要像攻打坚城那样去书写,有时必须忍受失败
陈志武:人类文明化的进程是我最信得过的,这是一个我愿意赌上所有的钱的判断
西川:原来我想成圣,但后来发现自己是一个牛魔王
许宏:考古首先是满足人类好奇心,其次是安顿身心
项飙:理想的知识分子,神经一定要跟着时代跳动
尤瓦尔·赫拉利:我不预测未来,我只想让人们有能力讨论人类的未来
寻找谭嗣同:他是个生命典范,他的死是哲学家对理念的致敬
· · · · · ·

作者简介

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谈话节目《十三邀》《十三游》主创。

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祖国的陌生人》《青年变革者 》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等多种版本。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

精彩摘录

许知远:你也说过,现代世界都陷入某种精神危机,人无法安身立命,西方、东方都有相似的危机。许倬云:现在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于是无所适从。而世界上诱惑太多,今天我们的生活起居里有很多科技的东西。没有金钱,你不能过日子,没有手机,不能过日子,你必须要处在这种生活中间,你不能独立,得随着大家跑,大家用什么,你跟着用什么。尤其今天网络、媒体很发达,每个人彼此影响,但是难得有人自己想。听到的信息很多,不一定知道怎么拣选,也不知道人生往哪个方向走。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会想想我怎么过日子,为什么过日子。顺境里的人不会想这些。今天日子过得太舒服,没有人想这个问题,忙的是买这个,买那个,忙着赶时髦。许知远:这种盲目最终会导向一个很大的灾难吗?许倬云: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用德国人雅斯贝尔斯的说法,是轴心时代。那个时代冒出一群人来,提出大的问题,多半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那些问题今天还在我们脑子里边。那一批人问的问题,历代都有人跟着想,我们也都在做注脚。可现在对大问题做注脚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答案太现成,都像思想上的麦当劳,随手一抓就一个,短暂吃下去,够饱了,不去想了。所以今天物质生活丰富方便,精神上空虚苍白,甚至没有。人这么走下去,也就等于变成活的机器,没有自己了。许知远:在人类历史上有没有和现在相似的时代?没有方向,没有判断。许倬云:有,氏族时代就是因为大家吃饭也没问题了,农业够发达了,新石器时代的草莽时代已经过去了。社会秩序基本上也可以了,有大的社群、大的部落了,若干大的部落构成很大的部落国或者列国,于是开始国与国争,不同的想法斗。于是这个时候孔子也罢,犹太教的先知也罢,波斯人里的琐罗亚斯德也罢,碰到这些不同的念头,不同的想法蹦出来,看到许多零碎的疑问,他们在想该怎么走,怎么整合。今天...

——引自章节:许倬云:全世界人类曾走过的路,都要算我走过的路


许知远: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你怎么看待这一轮的技术革命?和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比,有什么不一样?许倬云:这个更厉害,它触及知识本身的性质一一是不是人人有机会掌握。自从网络革命以后,我们不一定要自己掌握知识资源,搜索资源就好,但搜索出来是片段的,要掌握是全貌的这个世界是正在乱的时候,新的理想没有出现,旧的理想被放在一边。我们没有机会再培养一批所谓知识分子,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大多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许知远:那我们怎么重建这个知识分子的传统呢?许倬云:中国其实有更好的机会处理,中国刚刚兴旺起来,这股气很乐观,脱贫脱得相当快,人数多,这个我们必须称赞。这个上升气流给新出来的人一些机会,让人有空间,有能力去追寻新的东西。像你们做节目,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但如果你们能够在输送知识、刺激知识之外,发动你们的观众,刺激组织区域性的小团体,大家讨论、交换意见就会更好。这会变成很强大的力量。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许知远:所以你对小社区的复活特别有信心许倬云:对。

——引自章节:许倬云:全世界人类曾走过的路,都要算我走过的路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