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知識貴族的精神

現代知識貴族的精神

作者:林毓生 著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0-2

ISBN:978988237123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林毓生是研究近現代中國思想史的著名學者,其英文論著《中國意識的危機》在1980 年代出版中、日、韓譯本,對於東亞地區、台灣和大陸的學界與文化界都有極大的影響,奠定了他在西方和東亞近現代思想史領域的重要地位。從1960 年起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期間,受海耶克(F. A.Hayek)親自指導和影響,林毓生對自由主義在中國前途的討論提出以往中文世界從未觸碰到的關鍵議題,使海耶克的理論以及西方其他重要思想家的言說獲得真切實際的理解與融合,轉為建設本土憲政民主的有利資源,成為重建文化認同的價值基礎。

《現代知識貴族的精神》共收錄34 篇林毓生的代表著作,主要在2000 年以後發表, 按照其學術追求與思想關懷,分別編入「意識危機的探索與回應」、「自由的基礎與理據」、「學思之路與民主建設」及「人文傳統的存續與『創造性轉化』」四個範疇以及附錄。整體來看,這些彼此具有密切關聯的範疇及其所涵攝的各篇文章,可以說是構成林先生對中國自清末以來尋找現代性出路的一個系統性的論述。讀者可以看到林毓生對「現代性」這個二十世紀中國最迫切的根本問題提出的研究分析,以及他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路徑。他提出了憲政民主在中文世界前途的看法與觀點,而數十年來的論述,代表了他以學術思想的言說介入公共議題的巨大努力。

作品目录

感謝詞 林毓生口述,宋祖錦代筆 xi
編者序:林毓生對建設現代中國政治及
文化秩序的論述與貢獻 丘慧芬 xiii
敬畏知性的神明:
《現代知識貴族的精神—林毓生思想近作選》解讀 王焱 xxxix
一 意識危機的探索與回應
1 二十世紀中國激進化反傳統思潮、中式馬列主義與
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 3
2 反思儒家傳統的烏托邦主義 63
3 魯迅意識的複雜性 75
4 民初「科學主義」的興起與含意
—對「科學與玄學」之爭的研究 123
5 心平氣和論胡適 143
二 自由的基礎與理據
6 〈論自由與權威的關係〉、〈再論自由與權威的關係〉之緣起
與二十年後的反思 163
7 論自由與權威的關係 173
8 再論自由與權威的關係 183
9 海耶克論自由的創造力—兼釋法治的意義與效益 193
10 學術自由的理論基礎及其實際含意
—兼論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 207
三 學思之路與民主建設
11 試圖貫通於熱烈與冷靜之間—略述我的治學緣起 225
12 韋伯「理想型/理念型分析」的三個定義及
其在思想史研究方法上的含意與作用 245
13 答客問:林毓生思想與治學的取向和方法 255
14 政治家的條件—兼論韋伯的「心志倫理」與「責任倫理」 267
15 民主的條件 283
16 民主散論 293
17 論台灣民主發展的形式、實質與前景
—為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三十三週年而作 305
18 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四十五週年:專訪林毓生
—兼論法治與民主的基礎建設 325
19 自由主義、知識貴族與公民德行 333
20 《公民社會基本觀念》序 345
四 人文傳統的存續與「創造性轉化」
21 史華慈著〈中國與當今千禧年主義
—太陽底下的一樁新鮮事〉導言 351
22 中國與當今千禧年主義
—太陽底下的一樁新鮮事 史華慈 357
23 中國現代性的迷惘 365
24 中國人文的重建 391
25 王元化、林毓生對話錄 427
26 六十餘載君子交:
序董永良著《回首學算路:一個旅美學算者的故事》 463
27 黃春明的小說在思想上的意義 467
28 高貴靈魂的一生—悼念、懷念殷師母夏君璐女士 475
29 我研究魯迅的緣起 481
30 人文與社會研究發展芻議 487
31 合力建立新的世界圖景 497
附 錄
32 Remarks at Harvard University Memorial Service
for Benjamin I. Schwartz 505
33 The Tragic Balance and Theme of Othello 509
34 The Evolution of the Pre-Confucian Meaning of Jen 仁
and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Moral Autonomy 523
參考書目 565
· · · · · ·

作者简介

林毓生(作者),1934 年生,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歷史系教授。著有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中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 並有日、韓等譯本)、《思想與人物》、《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公民社會基本觀念》、《政治秩序的觀念》、《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等。

丘慧芬(編者),現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學系教授。著有 To Rebuild the Empire: Lu Chih’s Confucian Pragmatist Approach to the Mid-T’ang Predicamen...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海耶克先生對於自由是怎麼定義的呢?他說:『自由是一種人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一個人或一些人對另一個人或一些人所施加的強制在社會中被儘可能減至最小程度。』」「為什麼要有不被其他人強制到最大程度的個人自由?海耶克先生的答覆是:假若這個社會允許個人的自由到最高程度,就是不被別人強制到最低程度,這個社會最有秩序,最容易利用知識。」「這種社會怎麼能產生呢?就是在法治之下,給予每個人個人的自由。當每個人不被別人強制至最低程度,個人自由達到最大程度時,這個社會是一個最有秩序、最有生機、最有力量的、最有創造力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社會。」

——引自章节:9海耶克論自由的創造力—兼釋法治的意義與效益193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