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贝里纳托Scott Berinato
《哈佛商业评论》高级编辑和、数据分析师、视觉化专家,同时也是一位获奖作家、编辑和内容架构师。他自称为“可视化极客”,喜欢利用可视化的方法解决各类沟通问题。在《哈佛商业评论》任职时,他曾倡导使用视觉传达和讲故事的方法,成功推出了可视化语言。
译者:王正林
博士,10余年英文文翻译经验,主要翻译经济管理类、教育类、心理学类、励志类作品,代表译作《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至今已销售逾百万册。
斯科特·贝里纳托Scott Berinato
《哈佛商业评论》高级编辑和、数据分析师、视觉化专家,同时也是一位获奖作家、编辑和内容架构师。他自称为“可视化极客”,喜欢利用可视化的方法解决各类沟通问题。在《哈佛商业评论》任职时,他曾倡导使用视觉传达和讲故事的方法,成功推出了可视化语言。
译者:王正林
博士,10余年英文文翻译经验,主要翻译经济管理类、教育类、心理学类、励志类作品,代表译作《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至今已销售逾百万册。
当红言情写手,因文风幽默,设定新颖,颇得读者喜爱,作品常驻晋江首页金牌榜,从未缺席。其中《木兰无长兄》的影视改编权、游戏改编权及动漫改编权已被高价签约。代表作:...
刘未鹏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现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兴趣爱好: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
【编辑推荐】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黄益平新作,解读宏观金融趋势,分析金融体系底层逻辑,探讨金融监管与创新,应对数字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发展。...
文笔优美,创意十足,令人耳目一新……带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巴黎。——《旧金山纪事报书评》我喜欢他的文章,所有已经或即将去巴黎旅行的人,都会被这本书所吸引。——大...
★淡出江湖,修炼三年,“教父”王强重新出山★超越《圈子圈套》,《螳螂》开启商战职场小说新纪元厮杀越惨烈,骗局越阴损,诡计越歹毒,情节越异想天开,越能招徕职场屌丝...
《身体真相》内容简介:本书旨在指导人们用正确的观念看待自己的体重。作者哈里特·布朗系统地解开了关于体重和健康的“真相”。布
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著名女诗人,在国际诗坛享有极高声誉。出身敖德萨名门世家,1910年组建阿克梅诗派,与诗人古米廖夫结婚。一生跌宕起伏,经历...
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作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摩挲大地》《晨雨初听》《借我一生》《笛声何...
青崎有吾 Aosaki Yugo一九九一年生于神奈川县,毕业于明治大学文学部。二〇一二年以《体育馆杀人事件》获第二十二届鲇川哲也奖,成为该奖项史上首位平成年代出...
JessieRoscoehaskepttheidentityofhersonsfatherasecretforyears;evenherbestfrienddo...
当今中国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明星学者、公共知识分子。1947年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已出版作品...
莫奈曾说:“当我更加专注地凝视布丹的作品时,眼前蒙上的布仿佛突然被扯了下来:我豁然开朗,终于领悟到了绘画的潜能。”本书从前辈大师布丹及容金德开始,追溯印象派奠基...
Purchaseoneof1stWorldLibrarysClassicBooksandhelpsupportourfreeinternetlibraryofd...
论城市化 内容简介 “城市化”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传入中国的一个新概念。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化”遇到一些新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它的目标究竟包括些什么...
徐 铸 成 ( 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1927 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
李大发豆瓣阅读热门悬疑推理作者,曾获豆瓣阅读第②届长篇拉力赛悬疑组冠军。作品《阴雷》荣登豆瓣阅读2021年悬疑小说年度榜单TOP①。已出版长篇小说《焚冬》(原名...
社会法学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法律符号学之探索 本书特色 《社会法学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法律符号学之探索》的作者(法)安妮·瓦格纳、(印度)维杰·K.巴蒂亚等等,来...
【快意读医案系列】易水四大家医案类编 内容简介 本书从《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阴证略例》、《卫生宝鉴》等书中选取了易水学派四位医家的医案,案...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
作品目录第一部分 简单数据的处理第1章 学生、教师和计算机 3第2章 数、表达式和简单程序 52.1 数和算术运算 52.2 变量和程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