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畔灯微

溪畔灯微

作者:刘志伟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5

评分:9.2

ISBN:978730325788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1969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在失学两年半后,意外收到重获上学资格的通知,怀着要马上奔回课堂的迫切心情,我独自一人,在晚上九十点钟,沿一条20华里的山路摸黑走出深山。那片深山,不仅有很多的山猪,还有当时还没有灭绝的山牛、老虎和其他野兽,春天更是毒蛇复苏出没之季。我一路上挥动着手中的棍棒,心中充满对山林的恐惧,更怀有对求学的憧憬。山路沿着一条山溪延伸,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没有任何村落人家,漆黑一团,一路伴我行走的,是潺潺溪水声;走了一个多小时,才依稀看到远处村落的微弱的灯火……

这条路我当时只走了两个小时,但后来半个世纪的人生道路,我一直觉得都是这条路的延伸,自己永远只是在这条路上前行着。这是我通向知识、思想、学问之路,无论一路有多少崎岖,黑夜如何笼罩,潺潺清澈的溪水都在伴我行走,远方微弱的灯火,在我前方闪烁,驱策我前奔。

只有真正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才会真的体会到真正的中国的样子。所有的理论都来自于实践。不论是傅衣凌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还是费孝通的社会人类学调查,都是要走下去,走到中国的基层社会中,那里才能看到中国社会的脉络、机理和生发的理论。中国何以为“中国”?中国是富于层次、富有多样性的,我们希望多一点点理解和了解。

本书是作者在读书时所思所想的话题,集中在社会经济史研究、地方文献的价值、区域的实践、“齐民社会”与传统乡村,回顾了四十年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传统、路径及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与区域研究的结合。

作品目录

代序 :数字化时代对历史学的挑战 1
【经济史谭】
改革开放四十年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路径与方向 3
《剑桥中国经济史 :古代到 19 世纪》之我见 13
白银与明朝国家的转型 18
自下而上的制度史研究
以“一条鞭法”和图甲制为例 27
【行走华南】
“华南研究”三十年 73
家谱的意义 96
宗族研究的人类学取径
从弗里德曼对林耀华先生家族研究的评说谈起 107
珠江口水上人的历史人类学 130
清水江文书的学术价值 143
【环顾周埏】
超越江南一隅 :“江南核心性”与全球史视野 153
寻找亚洲的广州视角 170
广州三重奏 183
【守望园庐】
传统中国的“齐民社会”
观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视角 211
东莞明伦堂及其档案小议 218
传统乡村应守护什么“传统” 234
建筑与历史记忆 241
【信口开河】
从国家的历史到人的历史 251
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转变 283
民间历史文献漫谈 301
· · · · · ·

作者简介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在历史中寻找中国》等,主编《梁方仲文集》《叶名琛档案》等。

精彩摘录

不论族谱记载的世系是真是伪,它都是在一种真实的修谱动机和真实的社会行为下产生的,如果我们同意谱牒的主要价值在于确立共同体的组织,以及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就应该对修谱的行为和谱牒抱有最大的同情和理解。关键的问题是,人们编修族谱是真诚的,修谱寄托着他们对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的理解、想象和期望。他们相信族谱编修出来,能够对现实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成为处理现实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甚至能够有助于建立人们希望的社会秩序。

——引自章节:家谱的意义 96


一个共同体,如果没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伦理和共同的秩序规则,很难想象能够只是靠政治行政制度去维系。因此,当代乡村中民间自发的编修族谱的行为,我们可以看作是维系传统的共同体机围的一种微弱的坚持。这种坚持,也许不可能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组织机制,但却是将传统的世界观和伦理价值保持下来的一种努力。

——引自章节:家谱的意义 96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