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尖天堂

拱尖天堂

作者:王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20-6-6

评分:8.9

ISBN:978751333661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南“建筑史诗”系列的第十本,主角是哥特建筑——中世纪乃至整个西方建筑史的一大高峰。

“如果说罗曼时期已是黎明前的曙光,那么哥特时期完全就是一场光芒万丈的日出。”

从西方建筑史的角度看,接替中世纪罗曼时期修道院教堂的,是由一系列主教大教堂组成的哥特时期伟大建筑杰作。这些大教堂除了建筑本身无与伦比外,更是荟萃中世纪最杰出的雕刻、绘画,以及彩色玻璃、金属、象牙等诸般工艺于一身。哥特大教堂由是成为中世纪文化艺术的总结晶。

欧洲数以万计的哥特教堂虽然千差万别,但又有着独属哥特的统一体征。《拱尖天堂》对哥特大教堂世界的巡礼,大致遵循历史演进的脉络展开:哥特教堂于法国发源,之后英国、西班牙迅速跟进并加以发挥,古典建筑文化深厚的意大利和罗曼建筑发达的德国,逐渐接受其影响,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哥特风格,尤其是德国,成为哥特建筑最后的坚定守卫者。王南采用了一种新的写法,以法国盛期哥特教堂的代表作沙特尔大教堂为“标准器”,方便代入欧洲各地哥特建筑的不同个性特征,更好地理解哥特世界的参差多态。

哥特建筑魅力究竟何在?王南在书中不仅剖析建筑的结构技术,还进一步探讨其宗教内涵。尖拱、肋拱顶和飞扶壁,这三把结构利器“三剑合璧”,带来哥特教堂的建筑革命——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营造尽可能宏伟崇高的空间。由尖拱结构营造向上升腾的空间,与仿佛来自天国的瑰丽光线相结合,构成哥特大教堂的精神超越之感。

从哥特大教堂的建造来看,伟大的哥特建筑都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欧洲各地大山的石头,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城镇与乡村,并被匠师垒砌、雕琢,历经数百年,最终成为一片石头的纪念碑林。可以说,它们都是中世纪建筑匠师与基督教会默契合作的产物。

作品目录

引言……………… 1
巴黎交响乐……………… 33
沙特尔合唱团……………… 75
玫瑰咏叹调……………… 135
英格兰奇幻森林……………… 169
伊比利亚擎天柱……………… 225
意大利变奏曲……………… 259
日耳曼巴别塔……………… 293
结语……………… 343
参考文献……………… 366
后记……………… 371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王南,青年建筑学者。2001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授建筑设计专业课程。长期从事中国古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2013年起,由读库陆续出版“建筑史诗”系列。

精彩摘录

艺术史学家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Panofsky)在其《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一书中写道:“建筑师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他们广泛地游历,通古博今地阅读,而他们的社会地位则绝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他们仅凭着自已的聪明和脑力劳动,就可以拿到一份让中下层的神职人员心生嫉妒的薪酬。当他们来到建筑工地现场时,“他们戴着手套,拿着丈量用的木棍儿(irga),对着工地上的工人指手画脚一番。”

——引自章节:结语………………343


实际上,每一座哥特大教堂都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书,不同的读者,将读到它不同的面向:凝望着一座哥特建筑,结构理性主义的建筑工程师感受到的,是拱顶的重力由立柱、飞扶壁一路传递到大地;视觉艺术家感受到的,是東柱和肋拱的线条交织的美感,光线沐浴下空间的崇高感;神学家、哲学家或者信徒感受到的,则是一切实体都在向上升腾,一切神圣的光线都像是来自天堂的召唤,灵魂因此向天堂飞升。

——引自章节:结语………………343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