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农村当知青,10年后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评为教授,2010年起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又旁及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等,并积极介入社会批判和热点问题,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已出版著作45部,译著8部。
邓晓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农村当知青,10年后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评为教授,2010年起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又旁及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等,并积极介入社会批判和热点问题,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已出版著作45部,译著8部。
正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头脑和独立主见的人,我开始了旨在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学习。
——引自第227页
哲学与我的现实生活之间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觉得他们真正把握了生活的深层本质和玄妙法则。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其思想与时代、历史的脉搏合拍……因而我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无形中带有对当前现实的一种批判意识……德意志民族是世界公认的哲学民族,德国古典哲学中有我们最为缺乏的自由精神和理性精神,苟有深入其里而窥其堂奥者,必能把握今日中国之症结。
——引自第227页
《断裂》一书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断裂”是一个很有穿透力和
最近二三十年来,在西方哲学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根斯坦研究热”,连续出版了数十本研究他的哲学思想的专著,论文更是不计其
《熊顿恋爱事件簿》内容简介:《熊顿恋爱事件簿》记录了主人公熊顿对爱情的认识、追求与经历,真实还原了小女生到小女人在爱情中的
作者简介刘笑敢,国际知名老庄研究学者。 1947年出生于河南,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张岱年先生读研究生,198
本書談的是近四百年來知識在西方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這是一部關於「西方近代知識與社會交融史」的導引。跨越的時間從一四五○年
Ifwethoughtthatrealitywerechangeable,fragile,andfleeting,wouldwetakelifemoreseri...
《苦厄的终结》内容简介:★“全球百大思想家”潘卡吉·米什拉作品首度引进! ★读者翘首以盼的出发之作,见证重量级知识分子的顿悟
《周作人书信》内容简介:《周作人书信》除书信体散文外,并收录首次发表的私信七十七通,均为闲适自然之流露,体现了周作人当时的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三个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卷》内容简介:20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动荡与危机。在此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西
《名人传》内容简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
"ErfahrungundAusdruck"zeichnetindetailliertenUntersuchungeneinenUmbruchinnerhalb...
ContainstheexercisesandworksheetsoncommunicationfromPerspectivesonMarriage.
《教育何为?》内容简介:本书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
《似与不似之间:回忆梅兰芳》内容简介:本书为关于梅兰芳的资料汇编,读者既可以通过本书一窥梅兰芳在美国的辉煌经历,也可以通过
《希望的原理(第1卷)》内容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
《显微镜下的大明》内容简介:★马伯庸全新历史纪实作品,一本值得收藏的明朝历史书 ★六件罕为人知的明代档案,六个尘封已久的民生
《“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平与发展研究所“一带一路”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既从宏观层面阐述了
《铁路基础设施与环境监测系统专用WSN资源管理优化》内容简介: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铁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各色人等纷纷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做出回应,本书则透过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