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作者:张沛超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2020-7-1

评分:8.2

ISBN:978753609169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 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张沛超全新力作,武志红主导策划、倾情作序,钟年、曾奇峰、吴和鸣、徐钧等多位心理学大咖联袂推荐,超过50万次学习的爆款心理学课程。

 此书凝结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反思,融独家理论干货、典型临床案例、沉浸式互动体验于一体,帮助读者追根溯源,多视角剖析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有安抚人心、疏通心理堵塞之效,实用性强。

 直指原生家庭、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是一本翻开即可享用的心理自助宝典。

 作者把西方精神分析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心理结合起来,并提出破局之法,其解读尤为契合中国人的心理状况。

 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流畅,以随性的笔触讲述专业性内容,趣味性与共情感兼具。书中内附心理治疗师杨醉文亲笔绘画,治愈人心,可读性强。

名家推荐

张沛超学贯中西,是国内心理咨询界的天才。他是我见过的、少有的理性天才与感性天才都兼备的人。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他的理性天才和感性天才的味道。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精神分析是探索人的内心世界的工具,这个工具在中国应用时需要进行语言上的转化。而语言转化不仅仅是语言转化,还包括语言所能指的一切,以及与我们活着有关的一切。张沛超在这一方向深耕精进,创造出与西方对应的中文语境的精神分析语言体系和应用方法,相信这是对国人进行心理动力学启蒙的巨大贡献。

——曾奇峰(心理学专家)

此书所述自苦及乐,由己至家,谈情说欲,论及心理发展变化诸面向,探求心理困扰解决的多种途径,诚大可期待也。

——钟年(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作品目录

第一章 苦与自在的心理哲学
第一节 引言 ——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003
第二节 人生有哪三种苦 /009
第三节 四种远离苦的方法 /015
第四节 受苦时的四种心态 /020
第二章 准备获得疗愈:拥有一颗四转向心
第一节 四转向心总论: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029
第二节 从未来转向过去:你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 /035
第三节 从外界转向自己:你真的关心过自己吗 /040
第四节 从行动转向好奇:你是不是在轻举妄动 /045
第五节 从实体转向缘起:你为什么常常感到痛苦 /050
第三章 对原生家庭进行精神分析
第一节 传统家族对心理的塑形作用 /059
第二节 现代家庭中权力斗争的实质 /064
第三节 家族中的能量传递 /070
第四节原生家庭对人格的影响 /075
第五节现代家庭中的角色混乱 /080
第六节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086
第四章 六步修复原生家庭结构
第一节 重建不曾得到过的安全依恋 /099
第二节 领悟、修通原生家庭中的情结 /105
第三节 继承祖先的能量,孝不一定要顺 /111
第四节 创建一个疗愈性的新型家庭 /117
第五节 激活内在能量,让自己生活在“完满家庭”中 /123
第六节 从家庭情结中解脱,为了回家而“出家” /129
第五章 七情与自在
第一节 为什么我们总是为“情”所困: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139
第二节 喜 /145
第三节 怒 /151
第四节 哀 /157
第五节 惧 /163
第六节 嫉 /169
第七节 望 /175
第八节 无情 /180
第九节 在情绪中活得自在 /186
第六章 六欲与自在
第一节 欲望推动着我们 /197
第二节 食欲 /203
第三节 性欲 /209
第四节 权力欲 /215
第五节 联结欲 /221
第六节 分离欲 /227
第七节 无欲 /233
第八节 “欲”火重生 /239
第七章 心理困扰与自在
第一节 从心理问题中学会自在: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怎么办 /249
第二节 认识心理问题:ABCRS模型 /255
第三节 解决心理问题的三种方法 /261
第四节 自在四愿 /267
后记 /275
· · · · · ·

作者简介

张沛超,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拥有跨学科综合型的学术背景。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现为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整合与本土化、文化与精神病理学。在国际刊物《心理学前沿》《国际应用精神分析杂志》,以及国家核心刊物《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武汉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编写《临床心理学》,译著有《人类本性》等。

精彩摘录

为了把这一点说清楚,请允许我使用一个故事。我们知道珠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很多人哪怕知道自己不一定能爬,心里也会有攀登珠峰这种愿望。我的心里是有过这样的愿望的。我见过两位攀登过珠峰并登顶的人。当我们想攀登珠峰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心就转向了攀登珠峰这件事情。哪怕我现在是在深圳,我的心如果转向了珠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已经在攀登珠峰了。或者说得更彻底一点,我已经在珠峰上,只不过是在深圳这海拔几十米的位置。

——引自章节:第一节四转向心总论: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029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