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

作者:[英] 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20-8-1

评分:8.2

ISBN:978753278452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才子型作家,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现居伦敦。他的文字作品被定义为“生活哲学”,覆盖爱情、旅行、建筑、新闻和文学等多个方面,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2008年夏天,他在伦敦创办“人生学校”。学校开设课程,出版书籍,主持研讨,发布视频,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更了解自己”的教育。

作品目录

序言[阿兰·德波顿]001
界定 005
第一部分 焦虑起因
第一章 爱的渴求 003
第二章
势利倾向 011
第三章
过度期望 023
第四章
精英崇拜 061
第五章
制约因素 091
第二部分
解决方法
第一章
哲学 109
第二章
艺术 125
第三章
政治 179
第四章
基督教 223
第五章
波希米亚 273
致谢 305
图片致谢 306
· · · · · ·

作者简介

才子型作家,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现居伦敦。他的文字作品被定义为“生活哲学”,覆盖爱情、旅行、建筑、新闻和文学等多个方面,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2008年夏天,他在伦敦创办“人生学校”。学校开设课程,出版书籍,主持研讨,发布视频,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更了解自己”的教育。

精彩摘录

叔本华的同行、哲学遁世主义者尚福尔说:“一旦我们下定决心只去理会那些对我们做出评价时显得品行端正、纯洁善良、通情达理和实事求是的人,而这样的人把传统、自负和仪式完全等同于文雅社会的道具,因而对此毫不关注;一旦我们下此决心(而且我们必须下此决心,否则我们就会变得愚蠢、软弱或恶毒卑劣),其结果就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必须独自生活。”叔本华认为这种情况无可厚非。“这个世界只允许我们在孤独与卑劣之间进行选择,”他说。而且他建议年轻人应该学会“如何与孤独为伍……因为一个人被迫与他人接触的机会越少,他的境况就会越好”。叔本华认为,幸运的是,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人在与他人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后,都会自然而然地“不愿和他人有频繁的交往,就像一个小学校长决不会愿意和周围的一群吵吵嚷嚷、喧闹不休的孩子搅和在一起一样”。这种观点说明,决心躲避他人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和他人交往。这一想法只是反映了我们对所能够交往的对象的不满。愤世嫉俗的人都不过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对事物的要求标准很高,达到了常人所难以理解的程度。用尚福尔的话说:“我们往往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看作是不喜欢人际交往的人。这样的说法就像把一个不愿在深更半夜去邦迪森林散步的人看作是不喜欢散步的人样。”

——引自章节:世界只允许我们在孤独与卑劣之间进行选择


约翰罗金斯花了40年时间,对不同国家的数百人进行了调查研究,有穷人也有富人。然后他以讥讽的口吻对他们的品格状况做了一个总结,在《给那后来的》一书中,他说:“发了财致了富的人,通常来说,勤奋、果断、骄傲、贪婪、雷厉风行、有板有眼、理智、缺乏想象力且毫不敏感。而那些一生贫困的人往往是极端愚蠢的人、极端聪明的人、懒惰的人、莽撞的人、谦卑的人、善于思考的人、想象力丰富的人,毫无远见的人、敏感的人、毫无规律且受情绪支配的人,他们有些是拙劣的恶棍,有些是公开的盗贼,有些完全是菩萨心肠的好人。”

——引自章节:穷人与富人的品格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