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识

诗与识

作者:宋烨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年:2020年11月

ISBN:9787300287102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

书刊介绍

《诗与识》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着“古典诗歌鉴赏和创作活动中审美愉悦感究竟从何而来”这一核心议题,指出在解释审美愉悦来源之问题时,西方美学与中国古代诗学这两种思想话语不谋而合的认识论基础,即均认为艺术审美的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而审美愉悦则是一种认知上的愉悦。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来源于作品为心灵带来的认知上的特殊拓展。解决来源问题之后,本书进一步回应了审美分歧、美的普遍有效性、诗歌艺术风格的偏好等问题,为更统一的审美见识和更广博的审美趣味奠定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对古代诗学核心概念与重要命题的逐一考察,建立起了以“诗以识为主”这一命题,统摄“言志”“缘情”“主气”“尚意”“立格”“宗理”等古代诗学理论体系中的传统命题,完成对古代诗学理论资源中基本命题的统一。
宋烨 男,1988年生人,祖籍浙江慈溪。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芝加哥肯特法学院国际知识产权法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博士期间师从蒋寅先生,在《江海学刊》《中国诗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自幼热爱古典诗歌创作,曾出版诗集《源识集》。

作品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问题群的提出及本书结构体系的展现
三、研究的目标、当代智识追求以及真实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超越审美分歧:美何以具有普遍性
第一节
“审美”的认知属性与西方美学重视认知的思想传统
第二节
康德论审美的普遍有效性:作为审美判断之认识论基础的“非确定性知性”能力
第三节
“非确定性知性”的深层问题
第四节
休谟关于审美普遍性的经典探讨及与康德的比较
第二章:古典诗歌审美活动所依据的普遍知性法则
第一节
概念何以能够用以指称世界?——普特南与“指称相似论”
第二节
古典诗歌艺术中的概念因素及其背后的知性法则
第三节
“概念性命意”与“意象性命意”之分野:古典诗歌知性法则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与传统诗学话语之间的对应转化问题
第三章:中国诗学史上最富知性意蕴的命题:诗以“识”为主
第一节
叶燮之前的“贵识论”诗学传统及其局限
第二节
叶燮杰出的“贵识论”思想
第三节
“识”背后的知性秩序:“活法”及其与康德“不确定的概念”之间的比较
第四章:“志”“情”与“识”之间的关系及“意”的媒介作用
第一节
“言志”“缘情”与“思无邪”
第二节
“意”对“情”与“志”的统摄作用
第三节
关键环节:“意由于识”以及对下面诸章的统领
第五章:“意”的知性分析
第一节
“意”的运动方式:“辞前意”与“辞后意”问题
第二节
“意”的知性属性:科林伍德的杰出分析
第三节
“意”中的情感:表现情感为何本质上是认知活动
第六章:“气”何以通向“识”:“气”的知性分析
第一节
自然之气与道德之气
第二节
拨开文气的隐喻之雾:气附“意”而生
第三节
文气与声调的关系
第七章:“格”何以通向“识”:“格”的知性分析
第一节
以“意”释“格”:“格”对“意”的依附性地位
第二节
典型的以“格”为中心的衍生概念
第三节
“命意”的非概念化以及“格”依附性地位在康德美学上的根据
第八章:“理”和“识”的关系:“理”的知性分析
第一节
罕见的思维高度:叶燮论“理”
第二节
翁方纲“肌理说”新探
第三节
“有理而不涉理路”:严羽的审美二律背反
第九章:“意境”和“识”的关系:“意境”中的知性问题
第一节
“意境”概念的性质:中性还是评价性?
第二节
“评价性意境概念”在近代以来的兴起
第三节
“意境”的诸要素分析及其整体艺术理想上的局限性
一、情景交融
第十章:古典诗歌知性价值的集大成代表:杜甫的诗识与杜诗艺术的知性含量
第一节
杜甫“诗史”类作品引发的争议及古人对“诗”“史”关系的理解
第二节
“诗歌”区别于“历史”的独特知性品格
第三节
杜甫的伟大“诗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