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城观影

穿城观影

作者:陈涛

出版社:清华大学

出版年:2020年1月

ISBN:9787302537113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穿城观影》内容简介

从田壮壮的《摇滚青年》到崔健的《蓝色骨头》,当代电影中的摇滚青年具有怎样的特征,同北京这座城市又有怎样的关联?从《倾城之恋》到《半生缘》,许鞍华为何频频改编张爱玲的小说,借此表达怎样的城市认同?从卢昊的《消失的家园》到王劲松的《百拆图》,先锋艺术家们如何再现如火如荼的城市“拆迁”?从徐冰的《鬼打墙》到郑连杰的《大爆炸》,视觉行为艺术如何思考长城的纪念碑性与当代性?本书探索当代影像(电影和视觉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浸与勾连,从叙事到认同,从生产到搬迁,从记忆到规训,从漫游到体感,城市和影像成为最精彩的当代景观。
《穿城观影:中国当代影像的空间生产和体感》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为经,以聚焦城市的影像(电影和先锋艺术)作品为纬,以“体感”和“生产”为勾连和编织方法,铺展中国当代城市的影像地图。在这一影像地图上,本书尤其侧重对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空间的精细雕琢,通过立体化和深度化的个案分析,探讨空间与影像二者的交织与互动。所谓“穿城观影”,不仅意指通过城市空间来观看和分析影像作品,更强调借由城市影像的“穿针引线”“穿街走巷”和“穿衣配饰”来了解中国当代的城市化发展。
陈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城市电影和新媒体艺术。著有《城市与现代性:重绘早期欧美电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电影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底层再现: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城市游民》(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译有《高X健与跨文化剧场》(合译,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2015)、《银色金属恋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一只鸟的选择》(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再见,西方文化》(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等,并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艺术百家》《上海大学学报》《当代文坛》《韩中言语文化学报》《文化研究月报》以及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Nantah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ultur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作品目录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引论
穿针、穿行与穿衣:中国当代影像的空间生产与体感
第一部分
电影1:再现·底层·边缘
第一章: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变奏:摇滚电影中的北京
时尚、叛逆、励志与怀旧:摇滚电影的文化变迁
北京: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文化空间
天安门广场:政治符号与怀旧对象
树村与底层空间
第二章:边缘与戏谑:当代底层喜剧电影中的城市
重塑空间:城市与乡村的转换
展演戏谑:喜剧与悲剧的变奏
跨越边缘:游民与英雄的悖论
第三章:“新作者电影”的突围:刁亦男电影中的黑色空间
“警察三部曲”:国家机器、互文性与刺点
中国式“黑色”光影与空间
“独立”之路与市场效应
第四章:底层、父权与怀旧:当代电影中的四合院
底层再现:传统与反传统
父权象征:守护与救赎
怀旧情结:对城市化的抵抗
第二部分
先锋艺术:生产·拆迁·招魂
第五章:拆呐,中国:先锋艺术对城市拆迁的再现
城市化与中国先锋艺术
破字当头,不破不立
一座城市的消失
对话底层
第六章:异质与想象:先锋艺术中的长城
反纪念碑性
包扎的伤痕与裸露的景观
烟火、原力与怪兽
第三空间与当代性
第七章:怀旧与招魂:观念摄影中的家庭老照片
中国观念摄影发展现状
“老照片热”与家庭摄影
怀旧:“灵光”消失的年代
死亡叙述
“血缘线”与集体记忆
第八章:三口之家:当代“标准”家庭构图
王劲松:一种社会现实的缩影
张晓刚:血缘与记忆
杨振忠:动物凶猛
第三部分
电影2:体感·漫游·穿行
第九章:体感上海的方法:21世纪初电影叙事与城市空间
密闭空间的爱情转喻
城市地标的感官地理
织品建筑的身体想象
第十章:游走于双城之间:许鞍华对张爱玲的电影改编
影响焦虑
有意误读
自我探寻
第十一章:都市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出租车司机掠“影”
罪犯:阶级批判与“黑色电影”
喜剧人:都市梦与爱情故事
零余者:妄想症与存在主义
女司机:都市寓言的性别书写
英雄:意识形态的正义化身
第十二章:城市的皮肤学者:当代电影中的出租车
接触:密闭空间的情欲生产
漫游:底层游民的都市窥探
穿行:主观视角的幽灵体验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