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

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

作者:巫鸿郭伟其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年:2020年5月

ISBN:9787208162396

所属分类:网络科技

书刊介绍

《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内容简介

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艺术史研究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是西方新艺术史集中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拓展新方法的时代。这个时期既出现了对文人生活进行全面解剖的解构性论著,也出现了具有重建艺术史野心的通史写作;既有来自人类学、考古学的整体思维,也有来自后现代哲学、文学研究的纷繁术语,意识形态化也成为这一时期部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基本特征。一方面艺术史研究的视野已经远远超出绘画史领域,形成青铜器研究、宗教美术研究、墓葬艺术研究等领域的同时并进,另一方面展示方式、观看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空间性、物质性等观念的兴起也极大地拓展了所有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
这样的变化,伴随着80年代后国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往来日益频繁,全球化领域中兴起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海外”背景带来新的语境。期间,中国艺术史与整个艺术史及文化研究的关系不断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推移发生转变,产生了新的思想。事实上,“海外”对于三四十年前与今天的中国艺术史界而言或许有不同的意义,但它仍然能概括这一时间段中的一些学术反思:本辑副标题重提的“海外”概念,其本质意义就更接近于“知识生产地点”,反映出不同地点的研究特性,其中的跨学科领域思考、不同研究旨趣、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等塑造了中国艺术史的转向和未来。《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希望对各地的知识生产进行部分总结和介绍,关注不同语境下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在比较中反思三四十年来这个学科的图景。
巫鸿,具有国际影响的美术史家、策展人。196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
郭伟其,艺术史博士,2005年开始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美术史系系主任,2016年起担任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史与学术史。代表性学术专著有《停云模楷:关于文征明与16世纪吴门风格规范的一种假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代表译著有《时间的形状:造物史研究简论》(2019年)。

作品目录

黄专
总序
巫鸿
编者弁言
专题研究
蒙古宫廷和江南文人:谈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代艺术研究及人文学科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三十年:海外学者的问题、视角与方法
何谓“‘中国’摄影”?
——主体性的演变与史学史回顾
Worldly
Buddhist
Icons: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Sculptures
from
Tianlongshan
Acquisitions
of
Chinese
Painting
by
North
American
Museums
Since
the
1980s:
Some
Impressions
理论焦点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讲义提纲)》引言
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讲义提纲)
学术项目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中国学者与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伊塔蒂研讨班
迈向跨文化视野的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
——关于“民族志之眼”项目的思考
The
Getty
Foundation's
Connecting
Art
Histories
Initiative
前沿动态
何所来?何所往?
——中国艺术史的过去与未来
书评
帝制晚期中国艺术的感知方式
评《中国艺术手册》
汉斯·贝尔廷的《图像人类学》及其反响
作者、译者简介
《世界3:艺术史与博物馆》征稿启事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