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创新研究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

作者:姚新中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年:2020年7月

ISBN:9787300269825

所属分类:经济金融

书刊介绍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学科自20世纪初依西方哲学范式建成以来,始终面临着方法论的困境,无论是在概念创造、研究路径还是学科体制上,都未能取得创性性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化解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多维张力。因此,本书拟从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入手,试图以“大哲学”概念为思想先导,以哲学教育为实践基础,打破中国哲学学科内外之间的多重壁垒,融实践与智慧、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为一体,检查当代中国哲学困境的方法论根源,论证哲学创新的方法论视野,并从方法论上探索实现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实现哲学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
姚新中 河南驻马店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博士生导师。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外国专家局“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主要从事比较伦理学、儒学与宗教学研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英国威尔士大学神学与宗教学系主任、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出版专著《道德活动论》《儒家与基督教:仁与爱的比较研究》《早期儒家与古以色列智慧观比较研究》《儒学导论》等10余部。在《哲学研究》、Asian Philosoph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陆宽宽,河南信阳人,哲学博士,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师,曾参与编写《中国伦理学史经典精读》,并在《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作品目录

中国哲学创新的动能、路径与方向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第一卷,中国哲学创新方法论研究
导论
哲学与时代
第一章:关于哲学问题的问题
1.1、问题与哲学问题
1.2、哲学问题的生长力
1.3、哲学问题的性质
1.4、哲学问题的传承
1.5、哲学问题的循环与消失
第二章:何谓“中国哲学”
2.1、以西律中:中国哲学是“哲学”吗
2.2、以西释中:中国哲学不是“哲学”吗
2.3、中西会通:中国哲学是何种“哲学”
第三章:中国哲学的学科历程及其结构困境
3.1、中国哲学的学科历程
3.2、中国哲学的学科建制
3.3、中国哲学学科的结构困境
第四章:中国哲学的内在张力
4.1、传统与现代之“续”
4.2、本土与外来之“序”
4.3、内容与形式之“叙”
第五章:中国哲学创新的方法论突围
5.1、方法论:非此即彼
5.2、“大哲学”:方法论的革新
5.3、“大哲学”与中国哲学创新
第六章:中国哲学的可能生长点
6.1、实践与智慧并重
6.2、传统与现代并融
6.3、中国性与世界性并立
第七章:哲学创新与哲学教育
7.1、哲学与哲学教育
7.2、哲学教育的时代反思
7.3、“大哲学”与哲学教育的创新
结语
中国哲学的返本与开新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第二卷,哲学创新视野中的应用哲学研究
导言
应用哲学及其问题
第一章:当代中国哲学的转向
第一节
当代科技发展:哲学转向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多元主义:哲学转向的认识立场
第三节
大哲学:哲学转向的进程
第二章:传统哲学的降格
第一节
近代文明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人类知识体系的重组
第三节
哲学的边缘化
第三章:现代哲学的逆袭
第一节
哲学的转型
第二节
哲学的应用
第三节
应用的哲学
第四章:哲学创新视域下的应用哲学
第一节
何谓哲学创新
第二节
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可能路径
第三节
应用哲学的大发展
第五章:应用哲学的问题意识
第一节
应用哲学的可错性
第二节
应用哲学的融通性
第三节
应用哲学的表达形式
第六章:中国应用哲学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科技时代中的当代哲学
第二节
应用哲学的方法论建构
第三节
应用哲学的大问题导向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第三卷,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
导言
第一章:比较哲学的学术语境与研究特点
一、儒学与西方哲学语境中的中国哲学
二、比较哲学的在地普遍性与研究语境
三、西方世界中国哲学研究的“三重约束”
第二章:比较哲学的理论形态与研究方法
一、比较哲学的学术视野与方法论
二、比较哲学的元问题及道德形态学方法
三、传统文化比较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比较哲学的学术立场与文化重建
一、比较哲学研究的学术立场、价值与可能性
二、比较哲学之道与哲学通达之路
三、文化比较的误区与文化重建
第四章:比较哲学的时代性与哲学会通之路
一、比较的时代与当代儒学研究的特点
二、中西马哲学会通之路
第五章:中西智慧观比较的哲学—伦理视域
一、早期儒家与古犹太教传统中的智慧观
二、早期儒家与古犹太教智慧观伦理比较
第六章:从比较哲学到世界哲学
一、中国哲学、大哲学和世界哲学
二、文明对话、文化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
三、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后全球化视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