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超克

近代的超克

作者:[日] 竹内好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5-03

评分:8.8

ISBN:978710802192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竹内好:现代日本杰出的思想家。他在1943年与武田泰淳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文学研究会,并出版《中国文学月报》直至1943年研究会解散为止。在六十年代安保运动前后成为知识界的精神领袖。对于竹内好而言,中国不是外在的“他者”,而是自我否定的内在契机,在这一悖论的层面上,竹内好把中国、把鲁迅变成了自己一生奋斗的精神原点。

作品目录

在零和一百之间(代译序)
第一部
鲁迅
序章——关于死与生
关于传记的疑问
思想的形成
关于作品
政治与文学
结束语——启蒙者鲁迅
附录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
简略年谱
创元文库版后记
未来社版后记
第二部
大东亚战争与吾等的决意
《中国文学》的废刊与我
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
第三部
屈辱的事件
关于战争体验的一般化
亚洲的进步与反对——参照日本的思想状况
给年轻朋友的信——对历史学家的要求
国家的独立和思想
第四部
我们的宪法感觉
近代的超克
译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竹内好:现代日本杰出的思想家。他在1943年与武田泰淳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文学研究会,并出版《中国文学月报》直至1943年研究会解散为止。在六十年代安保运动前后成为知识界的精神领袖。对于竹内好而言,中国不是外在的“他者”,而是自我否定的内在契机,在这一悖论的层面上,竹内好把中国、把鲁迅变成了自己一生奋斗的精神原点。

精彩摘录

历史并非空虚的时间形式,如果没有无数为了自我确立而进行的殊死搏斗的瞬间,不仅会失掉自我,而且也将失掉历史……“无法怀疑怀疑着的自我”这个近代精神的根本命题之一,正是植根于自我被置于这一紧张状态下时人们的心理,这一点恐怕是难以否定的在前进-后退的运动过程中,在前进的方向上当然可以创造出前进这一观念,或者准确地说,精神本身由前进的因素所构成,而从后退的方向上却无法产生出后退这一自觉来,此亦当然之事。为什么呢?因为在前进的方向上只有由前进的因素构成的精神(此乃真的精神)才有其实在性。而在后退的方向上则不会产生出精神这个东西来。相反,一般说来,在后退过程中,前进将会被意识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前进中所形成的前进观念,由于它在本质上是前进性的,故将渗透到后退一方中去。而原本在精神上是虚空的一方,很容易接受这种渗透,而且,渗透进去的观念失去了生产性,被作为固定化了的实体看待。但是,后退被意识到,也是由于它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后退的观念亦诞生于前进之中,即作为把对前进投射于对象中去的对立概念而诞生。因此它们是相关性的;但在后退的方向上理解这个事实的时候,这个相关性将要失掉,而双方被作为各自固定为孤立的实体。前进与后退这两个实体性的观念在后退的方向上互不构成媒介,从而互不矛盾亦互不统一地并存着。优越感与劣等感并存的缺乏主体性的奴隶感情之根源,大概就在于此吧。我无法深入探究抵抗的意义,我不习惯于哲学性的思考。……我只是在此感到了有这样一种东西的存在,却不能取出来进行逻辑性的建构。……我站在它的面前感到了某种恐惧,而对感到恐惧的我又有一种心虚之感。对我来说,那种所有一切都可以抽取出来的理性主义信念是令人恐惧的,或者与其说是理性主义的信念,毋宁说是使这种信念得以成立的理性主义背后的那个非理性主义之意志的压力是可怕的。而且,我觉得这种信念正是欧洲式的。理想主义者说到底不过是要追...

——引自章节: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


文学对政治的无力,是由于文学自身异化了政治,并通过与政治的交锋才如此的。游离政治的,不是文学。文学在政治中找见自己的影子,又把这影子破却在政治里,换句话说,就是自觉到无力——文学走完这一过程,才成为文学。

——引自第134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