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1885-1968)先生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哲学和爱国民主人士。思想史上*富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原名继智、升恒,字子真,晚年称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人。曾参加武昌起义和护法运动。1920年入南京支那内学院研究佛学。1922年至五十年代末到北京大学任教,抗战期间曾在四川复性书院讲学,晚年定居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政协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熊十力先生学贯古今,融会中西,出入佛道,取精用弘,而要归于儒,秉“中体西用”模式对佛教唯识论加以改造,创发以“恒转”为本体的哲学体系。重要著作有《新唯识论》、《体用论》、《乾坤衍》、《十力论学语要》、《佛家名相通释》、《原儒》等。
这部论著集,擬收入熊先生的已刊和未刊的主要学术论著。卷首選刊熊先生的遣像、手迹等照片数帧,末卷附录熊先生年谱及论著縂目索引。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清光绪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四日(1885年2月18日)出生,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
梁启超家书:1898-1928 本书特色 《梁启超家书(1898-1928典藏版)》收录了梁启超从1898年流亡日本时开始,至1928年底病危,三十年中写给妻子...
杜威家书-1919年所见中国与日本 本书特色 杜威夫妇(约翰·杜威和爱丽丝·C.杜威)于1919年到访日本与中国,两年多以后才返回美国。《杜威家书(1919年所...
玄学史话-中国史话-079 本书特色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
河南程氏遗书 河南程氏外书(全2册) 内容简介 《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又称《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是北宋有名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
易学基础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由原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易学泰斗、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朱伯篦先生主编,多位易学专家学者共同撰写,清晰勾勒了...
我们合理的信仰 本书特色 著于100多年前的《我们合理的信仰》,用简洁、浅显、晓畅的语言讲述了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对改革宗神学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内容涵盖上帝论...
传习录 本书特色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三教,并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被后世...
该书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于1921年写成的一部著作,也是早期分析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1921年,罗素应邀来华讲学,其中在北京大学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晚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击与太平天国的起义冲击下,各种内忧外患的矛盾加剧。处于如此的“衰世”与“
人文讲习录 本书特色 牟宗三先生(1909—1995),被认为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他那一代中*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他师承于熊十力先生,熊先生称...
故事时代-小故事中的大智慧(全集) 本书特色 该书选择精审,每一篇都有深刻的寓意,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体验生命的豁然开朗,享受智慧的自由飞翔,颇能启人心智,发人深...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深远影响,同时也最具传奇人生的高僧。作者想通过这部传记来反映中古时期佛教东传历史上最精彩、激荡
近现代西方伦理学家思想精华丛书-罗曼蒂克的歌者让.雅克.卢梭 本书特色 《近现代西方伦理学家思想精华丛书》之一,本丛书包括了卢梭、康德、摩尔、边沁、海德格尔、蒂...
回归最后的母系家园:泸沽湖 内容简介 当这个世界渐渐变成了网络覆盖的地球村,当你手中的鼠标轻轻点击,你就可以伸手捕捉你所需要的数字和信息时,如果有人告诉你,在地...
中国佛教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印顺法师有关中国佛教的重要论述,内容涉及中国佛教的制度,三论宗、禅宗、净土宗等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大乘起信论》、《楞伽经》等...
沉思录 本书特色 通过张艳玲编著的《沉思录》,你可以阅读到马可·奥勒留的这部经典之作的基本风貌,从这部经典之作中学习到那些千古流传的永恒箴言,也可学到怎样对待自...
政治儒学默想录 本书特色本书为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先生思想之源,是他近二十年来的读书札记与思想笔录,《公羊学引论》《政治儒学》《再论政治儒学》《广论政治儒学》...
我读庄子 本书特色 《我读庄子》(作者:赵又春)是一部很有见解的注庄子的书,是一本严肃的、兼及学术和普及的著作。本书初版后,有读者评论本书:“作者先后对《周易》...
该著由“引言”与六章正文组成。“引言”针对西方哲学逻辑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哲学传统,发挥亚里士多德和阿维森纳的思想,强调区
20卷。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一说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有宋宝祐元年(1253)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两个刻本。宝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