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苏联] 米·伊林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年:2020年9月

ISBN:9787020172498

所属分类:科普读物

书刊介绍

《十万个为什么》内容简介

本书是苏联科普作家米·伊林的代表作,它采用屋内环游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甚至是屡见不鲜的现象提出了饶有兴趣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要喝水?面包上为什么有很多小孔?衣服为什么能保暖?……这些问题看似简单,答案似乎就在嘴边,却又很少有人能准确地给出科学的解释。米·伊林妙笔生花,以文学的手法来表达科学,将生硬的科学知识融入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中,他在书中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解答,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
米·伊林(1896—1953),出生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区巴赫姆特市,苏联科普作家、儿童文学作家。1915年米·伊林进入圣彼得堡大学物理与数学系,1920年进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工学院化学系,1922年转入列宁格勒工学院,1925年毕业。之后米·伊林在工厂工作,1929年因身体原因退职,此后便专职写作。米·伊林的作品作为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译者:王汶,曾用笔名紫薇、王耕、汪雯、池澈、叶黎、林晓、吴彤。1922年10月3日生于北京,原籍江苏省吴江县,五岁入北京树德小学读书,六岁后转至哈尔滨读书,曾在俄侨学校学习俄语、英语,在家学习日语,自幼兴趣广泛,喜爱文学、音乐和自然科学;酷爱大自然,还正式学过钢琴、武术、舞蹈。二十岁时在日本东京自由学园高等科读书半年,回国后即在家自学。在叶圣陶、周建人、戈宝权等人的关怀和帮助下,自1949年初开始文学翻译工作,在《世界日报》第一次发表介绍高尔基的文章《高尔基》。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1956年至1962年任天津人民出版社特约俄文编辑,后曾在天津新蕾出版社任职。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协天津分会专业组工作。她的译作甚多,五十年代前期以翻译介绍苏联著名作家伊林等人的科学文艺为主,后来一度专事科技资料的翻译,并时有创作发表。现已81岁高龄的她仍能天天下厨做饭。还写过一本《翻译家王汶的食谱》。丈夫迟叔昌是日语翻译家。姐姐王渊是俄语翻译家。

作品目录

出版说明
导读
文前辅文
漫游房间
第一站
水龙头
1.人们是多久以前开始洗澡的?
2.为什么用水洗涤?
3.肥皂泡如何工作?
4.人为什么要喝水?
5.水能炸毁房子吗?
6.冰会不会爆炸?
7.为什么不能穿着冰刀鞋在地板上滑?
8.有没有不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铁?
第二站
炉子
1.人是什么时候学会取火的?
2.为什么火柴能被点燃?
3.人发明火柴多久了?
4.水为什么不会燃烧?
5.烧炉子的时候木柴去哪儿了?
6.为什么炉子火旺时会呼呼作响?
7.水为什么能灭火?
8.炉子之谜
第三站
桌子及灶台
1.厨房实验室
2.什么是土豆?
3.为什么我们不吃生的土豆?
4.为什么炸的土豆有硬硬的皮,而煮的土豆却没有?
5.为什么上浆后的衣服是硬挺的?
6.面包的硬皮从哪里来?
7.为什么面包会变干变硬?
8.为什么和好的面团中放入酵母,面团就会胀起来?
9.为什么面包上有这么多小孔?
10.小面包的化学史
11.为什么啤酒会咝咝作响并起泡沫?
12.什么是汤?
13.我们为什么要吃肉?
14.人造食品
15.瓶子中的佳肴
16.牛奶为什么会变酸?
17.干乳酪上为什么有小孔?
18.为什么干酪长期存放也不会变坏?
19.古时候人们吃什么?
20.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喝茶、喝咖啡的?
21.古时候人们用什么工具吃?怎么吃?
22.英国的第一把餐叉
第四站
厨房锅架
1.七件东西——七个谜语
2.为什么人们用这种材料做成这个东西,用那种材料做成那个东西?
3.什么材料最坚固又最不坚固?
4.为什么铁会生锈?
5.为什么白铁皮不像普通铁皮那么容易生锈?
6.铁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7.为什么生铁不像熟铁,而熟铁又和钢不一样?
8.“病”纽扣
9.世上有黄色的铜吗?
10.除了瓦罐外,还有什么东西是用黏土做成的?
11.厨房瓦罐能教给我们什么?
第五站
餐具柜
1.厨房瓦罐的富贵亲戚们
2.谁发明了陶瓷?
3.瓷器生产的秘密
4.我们的餐具柜中有用沙子做成的东西吗?
5.有硬的液体吗?
6.肥皂泡工厂
7.不会碎的玻璃
第六站
衣橱
1.最后一站
2.镜子的历史
3.我们的衣橱里有些什么?
4.为什么衣服能保暖?
5.三件衬衫暖和,还是一件三件衬衫那么厚的衬衫暖和?
6.有空气做成的墙吗?
7.为什么夏天穿毛衣有害健康?
8.我们为什么要穿衣服?
房间旅行指南
知识链接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