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扎根》是作家孙春平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录《拆了墙是一家》《身后事》《情感逃逸》《松涛呼啸》《百岁金莲》《筷子扎根》等8篇短篇小说作品。作者以纯熟的技巧、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状绘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众生态相,刻画了包元瑛、邢岳山、张海俊、岳老太等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努力探索他们的形体生存与精神空间。 作者以娴熟的东北方言和极具生活质感的日常对话,赋予小说舒展、鲜活的生命气息,既是一组当代浮世绘,也是笔尖下的“心灵史”。
在当下的小说写作中,有一种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被回避,那就是人的形象有可能不是庸俗的,而是高贵的;不是阴暗的,而是决意做出英勇的选择。孙春平决心一试,看看在人心中,真正的光芒如何保存和展露。 ——李敬泽
拆了墙是一家
身后事
鼠标指
观音松
情感逃逸
松涛呼啸
百岁金莲
筷子扎根
后 记
一 当年,我插队的那个地方农民们形容某片田地肥沃,常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插根筷子都能生根。这我不信,绝对不信。我虽然没有多少土壤学和植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好歹也读过几年书,这个比喻也有点太不着边际太不靠谱太夸张了吧。不管土地有多肥沃,也不管当地气候如何湿润温暖,可筷子无论是木质的还是竹子的,肯定已经彻底失去了任何生命机能,那它还怎么生根发芽?那个年月,若有塑料筷子,就更不可能。能发芽的不能称为筷子,而是还没彻底晒干巴的小树棍或竹棍。这可用当年我们经常引用的一段论述来说明,一定的温度可使鸡蛋变成小鸡,却绝不能让石头变成小鸡,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这就涉及哲学方面的命题了,绝非抬杠。 可我万没料到的是,后来,有一根筷子真的生根了,而且一扎几十年,直到今日,还滋生出两枝很茁壮的枝杈。 这根筷子叫张海俊,我从小要好的朋友,初中时的同班同学。 二 我和张海俊下乡时都是十八岁,去的地方离家不远,坐火车也就两个小时的行程。这似乎跟按学校按班级的统一调派有关,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嘛,总得找个能听得到火车叫的地方。听说为争取这一点,铁路局尽了很大的努力,包括答应可给安置知青的县城和公社优先调派车皮。这一近,就给我们这些铁路子弟们经常回家提供了便利。至于火车票嘛,家长和知青心中早达成了共识,都是铁路家的孩子嘛,都是响应伟大号召去大有作为的,还买什么票呢,就好像回家敲门,太外道了吧。 但这好日子并没维持多久。铁路局来了军代表,他在坐火车巡察一番后拍了桌子:“这叫牛犊子拉车,乱套!一帮小毛孩子,还没王法了呢!不管是谁,想坐车,都买票!” 这些背景资料是我从爸爸口里知道的,我所亲身感受到的气氛则是严防死守如临大敌。那天,已是暮色垂临,我和张海俊跨出车门,下车的旅客不少,其实多数是知青,不下百人。落脚之地是三等小站,几组铁道线路,不长的站台,横空一道天桥,那是出站的唯一通道。知青们很少有人按规矩行事,顺着铁道,或向前,或向后,或跨过对面的铁道,便直奔了广阔天地。可那天的情况特殊,站台对面停着一列货车,与站台这侧的客车夹成一条狭长的走廊。下车人一下都拥在站台上不动了,因为站台的前方和后方站满了身穿草绿色军装的士兵,一个个笔挺威严,密层层封堵了昔日可自由往来的去路。有车站工作人员拿着电动喇叭喊:“下车的旅客请经由天桥出站。没买票的旅客在出站口补票。” 这好比瓮中捉鳖,四面围堵,只留那么一个出口,插翅难逃了。少数买了票的往天桥走,大批的知青们则拥在站台上不动,低声的议论与咒骂嗡嗡嘤嘤。我对张海俊说,今天要倒霉了。张海俊问,怎么说?我说,花钱补票呗。张海俊冷笑,不嫌窝囊?我说,看来今天得认了。张海俊说,愿认你认,顺着腚沟子流大汗一天挣不到两毛钱,显你趁啊?他说的是实情,别看我们插队的地方交通还算便利,但生产队的分值却低得可怜,年终能不能兑现还得另说。我嘟哝说,那可咋好?张海俊前后看了看,低声说,把你的大棉袄脱下来给我。我问,啥意思?张海俊说,少废话,快脱,别让当兵的看见。 站台上的人挤成一团,乱糟糟,高挑在头顶的路灯也昏昏不明,想不让执勤士兵看到我脱大衣很容易。我身上的棉大衣是我爸前些年在工务段当养路工时发的工装,我下乡时便给了我,大衣左胸上印着路徽和安全生产的字样。这一点,张海俊就没法跟我比了,他爸爸是餐车上的厨师,厨师不发棉大衣。 张海俊穿上了我的棉工装,吩咐:“随大溜儿,要快。” 我没听明白他的话,更不知大溜儿将怎么行动,可眼见着张海俊已拨开身边的人,大步向着列车尾部而去,走出没几步,又听他扯开嗓门喊:“还发什么呆!赶快经天桥出站,没买票的抓紧补票,都给我听好了,今天谁也别想捡国家的便宜!” 张海俊他要干什么?疯啦?可站台上的知青们却以为他是车站上的工作人员,便避瘟神似的四下躲闪,任由他一路直冲冲往前走。 张海俊继续喊:“不许钻车!知不知道钻车危险?敢钻车的加倍罚款!” 知青们怔了一下,立即就明白了,这响彻站台的吆喝无异于提醒,眼下的唯一逃脱之路就是钻车,从对面的货车或身旁的客车底下钻过去。人们好像炸了圈的羔羊,呼地一下散开,各寻了遁身的去处。执勤士兵的哨子尖厉地叫起来,随即就是奔跑而来的脚步声。那一刻,我呆了一下,就在一个士兵要抓住我胳膊时,一缩身,急闪到货车轮下,由于慌急,脑袋还被底梁重重地撞了一下。 哪还顾得上疼不疼,钻过车轮我就往插队的方向跑,身前身后还跑着几个陌生的知青。我一边跑一边往后看,不知张海俊是不是也跑出来了。没想,张海俊突然从铁道旁一根电线杆子后闪出来,哈哈地笑:“还跑什么,一帮惊枪的兔子!” 我喘息着,问:“你也跑出来啦?” 张海俊得意地笑:“我可没跑,咱哥们儿是从他们眼皮子底下走出来的,大摇大摆。” 我说:“他们没问你呀?” 张海俊说:“问我什么?我是李向阳啊。就咱这扮相,正儿八经的铁路工作人员,《平原游击队》白看啦?” 看他那得意的样子,我可以想见他经过那些执勤官兵身边时的样子。这个张海俊,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真是生错年代啦!
孙春平,男,满族,1950年生,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作家。当过知青、铁路工人、锦州市文联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长春光华学院教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品有长篇小说《江心无岛》《蟹之谣》,中短篇小说集《怕羞的木头》《一路划拳》《沽婚》《谁能摩挲爱情》等。作品曾获骏马奖、辽宁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人民文学奖、小小说 “金麻雀奖”等奖项。此外曾担任《爱情二十年》《金色农家》等多部剧集的编剧。
贾平凹散文精选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特殊的散文集,由女儿与挚友慎重编选,贾平凹亲自审阅并绘插图。“孤独”也好,“从容&rdqu...
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 内容简介 唐宋八大家散文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发展并完善了古代散文的各种文体...
我与父辈 本书特色 ◆荒诞现实主义大师剖析自我的真情之作:在我所有作品中,这是一颗钻石,和书的厚重相比,奖项和盛誉都太轻了。 ◆收录阎连科真挚长文《被我走丢了的...
★ 作家、飞行员、外交官、导演、编剧……★ 唯一一位两次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 二十世纪法国传奇作家罗曼·加里代表作★ 1975年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
名人名家书系:我这两辈子 内容简介 萧乾,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一生写了大量小说、散文、笔记、随笔、特写、杂文、回忆录、文学评论和书信等作品。萧乾的作品,...
《产品闭环:重新定义产品经理》内容简介:本书将从0到1教你如何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闭环。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顺利
幸福的七种颜色 本书特色 毕淑敏作为一位心理学医生有着非同凡人的震惊与果敢,她的文章如同她的个性一般坚强韧性。她教给我们爱,同时教给我们理性,面对残酷的世界阴暗...
让-保罗·萨特( 法语: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 --- 1980年4月15日 ),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被誉为二...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本书特色 和于丹一起,重温*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普及率*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
吕碧城集 本书特色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吕碧城集》 展现了近三百...
文心雕虫 内容简介 《文心雕虫》是由朱铁志编写,《文心雕虫》共分2个章节,旨在让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有着怎样闪光的头衔、动听的言辞、华丽的外衣都显示出本来面目。...
《小说创作技能拓展(创意写作书系)》内容简介:正如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克罗齐所言,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艺术家。小说创作的技能是
梦回大明看奇案 本书特色 姜正成著的《梦回大明看奇案》从明代的入手,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案件分析,从特别的视角剖析,揭开谜团,解读人物命运。“以案件...
《戏曲与儒学之缘》内容简介:此书从戏曲的产生开始论述戏曲与儒学之缘,以宏观视角论述元明清三代戏曲与儒学的关系,并分别从戏曲
《日本茶道一千年》内容简介: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唐宋时期的寺庙禅院。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奈良、平安时代,茶叶经由遣唐使和留学僧传
从香港到新疆-走进大西北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详尽记载了1939年3月10日至9月13日,作者一介文人在香港组建了一支满载敏感物资的车队,又押车从香港经越南到中国...
爱情太短 而遗忘太长 本书特色l 【豆瓣】【one·一个】人气作者慕容素衣,讲述22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 他爱她,她爱他……在爱情的战场里,我们兜兜转转,只为...
寻找当代汉诗的矿脉 本书特色 “新世纪文学观察”丛书是我社继《山西批评文丛》《赤练蛇文丛》之后的又一套文学批评丛书,是对我国新世纪以来文学各文体发展状况的全面、...
上海犹太流亡报刊文选 本书特色 丛书简介: 《上海犹太流亡报刊文选》是“德语上海小说翻译与研究系列”之一。该丛书作品均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多为通俗小说,...
柔肠一寸愁千缕 本书特色 民国才女,穿着旧式旗袍却读着新式文章的女人 她们有着非凡的经历,都是令人遐想的风流人物 用文字原滋原味地展示民国风情 民国时期的独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