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系统的理论综述和丰富的历史资料梳理,回顾了中国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基本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规划治理的理论逻辑。本书认为,中国特色的五年规划制度是一种弹性规划制度,主要通过适应性宏观计划和激励性目标治理,动员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实现国家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本书主要特色:,学术性,从理论角度回答了规划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规划、如何规划三个基本问题;第二,跨学科视角,坚持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史学为鉴,从多学科视角探讨规划治理的理论逻辑和经验;第三,还原历史事实,通过查阅大量党史、国史资料,深入回顾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历史细节,描绘党领导五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伟大历程。
“十四五”规划开年献礼之作:讲述中国故事 总结中国道路,发展中国理论。
中国式规划的世界意义与研究展望
1.中国式规划的理论意义
中国式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对当前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式规划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阐述和丰富这一理论体系的根本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实践证明,无论国内外形势多复杂,面临的挑战有多大,强化党的领导,各项事业就巩固、发展、进步;削弱党的领导,各项事业就容易遭受挫折损失。因此,解释中国伟大奇迹、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不能离开对党的领导的深入研究。规划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既是党的目标治理的方式,也是党通过领导力凝聚共识的过程,深入刻画了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机制,因此对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五年规划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五年规划的正确编制及执行推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常发展推动了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因此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规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互动发展中留下的经验教训,对推进五年规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互动以及各自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看,作为一个巨型国家,中国国土面积超过欧洲,人口是欧洲的2.6倍,既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和政治传统,也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更有70年来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尤其近70年的规划探索实践、历史演变,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推进了世界规划学理论的发展。虽然现代意义上的规划*早出现在西方国家,但中国近70年的规划实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展了西方*初的规划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规划制度,形成了规划理论的重要创新,对世界规划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举例而言,西方国家的大部分规划,专业性较强,但约束性较差,政府的作用并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而是更为注重市场主体的作用,因此规划的实施整体不是很好。而中国式规划同时发挥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同时强调规划的专业性、战略性,使得规划既能得到有效实施,也能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此外,中国式规划在理念、定位、程序、方法、编制规程、政策保障、大数据等技术使用方面都有独特的制度和实践,还形成了层层递进、衔接互补的规划体系,这些对规划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是一种重要的创新。
*后,扩展了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本土视角。1949年以来,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站起来”;1978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了“富起来”;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强起来”的战略机遇期。这三个阶段许多战略目标的实现,都与规划的作用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中国强国富民的道路就是靠一个五年规划接着一个五年规划,撸起袖子加油干起来的。因此,以规划机制来解释中国发展的逻辑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本土视角,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中国式规划的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方面,中国式规划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也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要坚持务实主义的发展思路。从指导理念来看,中国的十三个五年规划体现了“务实主义”的发展思路。许多在中国的投资者和企业都认为,与反复无常的被动民主体制相比,中国政治体制*大的一个优势是,政府更重视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大型项目建设,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灵活的、独特的参考框架,这一框架的核心是务实主义。一个典型的证据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俄罗斯、东欧诸国等全面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的国家,彻底摧毁了原有的计划体制,包括规划手段。然而,这造成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弱化,国内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标都出现了下降。“在倒脏水的时候,把洗澡的婴儿也倒掉了”,苏联和东欧诸国都犯了同样的错误。然而中国并没有犯这种错误,既不僵化保守,也不迷信西方,而是务实地、睿智地进行了兼具主动性和渐进性的调整,保留了规划这一有效的工具,而且把脏水换成了新鲜的活水(规划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成功地留住了宝贵的婴儿。正因如此,中国是三十多个转轨国家中少数成功转型的国家。
其次,要坚持博采众长的发展路线。从发展演变来看,中国的十三个五年规划既坚持基于中国自身的治理经验,又体现了“博采众长”的发展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向苏联学习,到改革开放后向西方国家学习,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规划经验以及各个国家的先进经验都被中国吸收为编制规划和制定产业政策的样板。比如,向日本学习大都市发展的规划和模式,向德国请教空间和环境规划,向新加坡、韩国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和科技规划,甚至研究了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一些小国的社会福利规划,印度所使用的高深复杂的计划模型和技术也曾被中国同行反复地考量过。
*后,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制度。从本质上来看,中国的十三个五年规划是“实事求是”的发展制度。一个国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发展制度应该基于本国国情,“华盛顿共识”宣扬的西方模式并不适用于每个国家。而且中国的经验已经证明,没有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事实上,中国政府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当成一个可效仿的模式介绍给其他国家。恰恰相反,中国坚持认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制定国家发展战略。与西方国家对提供发展援助时给受助国强加各种附加条件的做法不同,中国从不设置任何不符合受助国家和地区情况的条件。
3.中国式规划的研究展望
对中国五年规划的研究已有很多,*早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编制之时,出于宣传“一五”计划的需要,当时关于“一五”计划的书籍、文章大量涌现,形成了研究“一五”计划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五年规划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五年规划的学术研究也同样受到冲击,研究成果比较少见。20世纪80年代至今,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走上了正轨,国内学术界对五年规划的研究也迎来了新的高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了大量的著作和期刊论文,既有政策性的思考解读,又有学术性的理论研究。
一般而言,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类,经典的理论体系往往需要同时运用两类研究方法。规范研究一般是在思辨哲学、先验哲学的基础上直接建构一套理论体系(一般是不可证伪的元理论命题),重视价值问题的探讨和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同,不关心经验事实的衡量。实证研究一般是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基于客观事实建构一套可证伪的理论体系,重视理论命题的经验事实证据。进一步来看,实证研究还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
从当前的规划研究来看,规范研究居多,也有一定数量的定性研究,但定量研究还较少,主要原因在于规划的内涵当前还难以量化,未来可以在这方面展开深入探索。此外,还可以将规划研究与中国政治体制、党的领导制度、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国家层面的制度和制度变迁、官员激励等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拓宽规划研究的视角。*后,比较经济史的研究视角对提升规划的世界意义非常重要,未来还可以基于世界各国的规划史,以对比研究的视角开展深入研究。我们期待这方面有更多的研究成果涌现。
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的伟大变迁,经历了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波澜壮阔,目睹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十四五”期间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深刻理解规划的逻辑。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历史性,对了解规划、认识规划、学习规划有很好的启发性,因此,我向各位读者推荐阅读本书。
——高尚全
著名经济学家
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
“十四五”规划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五年规划,也是应对国内外各类风险挑战的总方略。为此,不仅要总结“十三五”及历次五年规划的经验,还应当理解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这既是本书作者深刻探讨的主要内容,也是奉行“知成一体”的新结构经济学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林毅夫
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一部规划史,一定意义上也是一部共和国发展史。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本书对我国的中长期规划勾画了一个轮廓,内容较为系统,对理解中长期规划颇有帮助,值得一读。
——杨伟民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原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
本书深刻勾勒了新中国经济发展蓝图的制定过程,展示了新一代学者的视野、眼光和学术能力。
——韩毓海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
北京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尹俊,北京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博士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曾在国家开发银行规划局从事规划工作多年。在《管理世界》等权威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出版《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经济低碳化》等著作多部。著作和论文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奖、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年度大众好书奖、凤凰年度好书奖、首届李占祥管理哲学优秀论文奖、首届新结构经济学全国案例大赛优秀论文奖等。 徐嘉,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已出版《图说长征(红二方面军卷)》《陈觉和赵云霄》《大革命时期的纪律故事》《苏区的纪律故事》《长征中的纪律故事》《抗战时期的纪律故事》《解放战争时期的纪律故事》等著作。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容简介: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外源性发展动力,对中国创造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世界奇迹发挥
《经济转型与改革攻坚》内容简介: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但尚未很好地进入新常态。要想很好地进入新常态,稳定经
《基于创新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培训实录》内容简介:《基于创新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培训实录》是《五段互动式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组织的未来》内容简介:大多数企业沉重的负累不是笨拙的运营模式,不是失效的商业模式,而是僵硬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层级化、
《书缘与人缘(唐德刚作品7)》内容简介:胡适时代,卷土重来;张学良将军,动机纯正,心际光明,敢作敢为,拿得起放得下而永不失其
《2轴思维:问题简化的架构术》内容简介:只要画两条线,再复杂的问题也能快速轻松解决,人人都能快速掌握的极简思维法则。将所有“
《国企改革十大难题》内容简介:本书紧紧围绕国企改革十大难题,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分析,突出释疑解惑的针对性和破解方案的实用性
《白领健康锦囊》内容简介:白领人群通常因为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工作时间长而缺少运动和足够的休息,致使超重及肥胖、血脂异常
《日本玩全攻略(图文全彩版)》内容简介:《日本玩全攻略(图文全彩版)》(作者行者无疆工作室)为一本日本玩全攻略旅游达人宝典,书
《零基础C++学习笔记》内容简介:本书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实例,循序渐进地让读者在实践中学习C++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学术精品自选集-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一卷 本书特色 据我所知,此套丛书是首次尝试系统地出版所有获奖者的重要著作。丛书的出版本身就具有重大的意...
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译库)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由当代经济学大师级人物撰写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教授沿袭他一贯的写作风...
《漫步华尔街(原书第12版)》内容简介:在本书中,作者将投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坚实基础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引出基本
《性别是流动的吗》内容简介:本书紧密贴合性别领域的热点新闻事件,如法国辅助生育技术的正式开放、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中移
《朝气与梦想:奋斗是一种信仰》内容简介:从历史走向当今,今日之中国,青年依旧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广大青年汇聚起磅礴青春
《孤独的池塘》内容简介:怎样离开一个人?为什么离开? 十九个凌厉短篇,十九段分手练习。一个深爱妻子的男人发现妻子另有情人,并
粉丝效应让小米一夜成名,让乔布斯、扎克伯格、马云成就其帝国。粉丝裂变时代,中国正在从传统经济走向“粉丝经济”的自媒体时代。粉丝意味着力量,谁掌握了巨量粉丝,谁就...
《CSS图鉴》内容简介:本书通过200多幅示意图直观地展示了常用CSS属性的用法及效果,涉及面广,包括伪类选择器、伪元素选择器、盒模
米夏埃尔·海因里希(Michael Heinrich,1957— ) 德国“新马克思阅读”(neue Marx-Lektüre)思潮的代表人物,当代德国马克思主...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内容简介: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