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现代作家集编选研究:1951-1966

人文社现代作家集编选研究:1951-1966

作者:王应平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年:2021-06-01

评分:5分

ISBN:9787506885072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人文社现代作家集编选研究:1951-1966 目录

**章新中国文学的诞生与建构
**节**次文代会与文艺的方向
一、从排斥到共生
二、都市消费保证中的另类“他者”
三、新的习性与表征
第二节“十七年场域”的演化形式
一、从“工农兵”形象讨论到对《武训传》的批判
二、从第二次文代会到对胡适思想的批判
三、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四、从“双百”方针到“整风”“反右”
五、从“社教”到“社会主义文化革命”
第二章人文社:新的国家级文学出版机构与新的经典规范的打造
**节人文社的创建与定位
第二节新的经典规范的打造
第三章《鲁迅全集》编选考察
**节现代作家全集编纂溯源及复社版《鲁迅全集》
第二节删减、编者说明与新中国文艺方向
第三节注释中的国家意识形态询唤
第四节书信删减中的场域张力
第四章现代作家文集编选考察
**节改收:系统性再经典工程
一、典型个案:《茅盾文集》(一、三卷)
二、来自“老大哥”的压力:《赤都心史》
三、觉悟的“拔高”:《沫若文集》
四、思想追新:《巴金文集》
五、语言的垂范:《叶圣陶文集》
六、逝者的告慰:《郑振铎文集》《靳以文集》
第二节避收的表现及原因
一、为尊者讳:《瞿秋白文集》的避收
二、思想“纠错”与时代变迁:《沫若文集》的避收
三、革命“意图不纯”与小资情调的摈弃:《茅盾文集》的避收
四、阅读趣味及政治语境的考量:《叶圣陶文集》的避收
五、市井生活品味的舍弃:《郑振铎文集》的避收
第三节注收
一、附识中的深意:郭沫若的注收
二、附记中的多类表征:茅盾的注收
三、“检讨”与契合:巴金的注收
第四节新收
一、时事移录:《新华颂》
二、新语境下的旧作新解:《谈自己的创作》
三、诗歌中的国家政治:《郑振铎文集·集外》
四、身体能指与审美配置:靳以的《结婚》
第五节序跋中的政治学
一、冯雪峰的代言评判:《瞿秋白文集》的序言
二、读者提示与“自我批评”:《沫若文集》的序跋
三、四类言说:《茅盾文集》的序跋
四、介绍与“检讨”:《巴金文集》的序跋
第五章现代作家选集编选考察
**节改收与避收
一、改收的类型及规律
二、避收的表现及原因
第二节序跋中的“检讨自省”和传略里的“拔高美化”
一、逝者传略中的叙述策略
二、前进者的“改造”誓言
三、“落伍者”的自我救治
第三节现实主义创作视域的倚重与崇奉
后记

人文社现代作家集编选研究:1951-1966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部分交代了新中国文学的发生及与民国文学的差异,同时梳理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的五次“规训”。第二部分介绍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创建情况,交代了人文社的创建与定位,客观论述了人文社在打造文学经典上的努力。第三部分考察了《鲁迅全集》及《鲁迅译文集》的编选情况,钩沉《鲁迅全集》中涉及意识形态而删改的情况,探寻人文社编辑部批评鲁迅部分译文的原因,同时从《鲁迅全集》的5884个注释中考察其意识形态导向,考察还原了对鲁迅书信删减的场域张力。第四部分考察了人文社版现代作家文集的编选情况,分别对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郑振铎、靳以等七人文集中的改收、避收、注收、新收等方面做了考察,论述其修改的原因及规律,同时从序跋的角度探寻了编著者与意识形态互动的编选策略。第五部分考察了人文版现代作家选集的编选情况,通过对沙汀、夏衍、艾芜、老舍、曹禺、冰心、废名、沈从文、戴望舒、田汉、闻一多、朱自清等76部作家选集的考察,大致梳理出作品中主要的修改情况,并结合有关篇目进行了“以点带面”的重点解读,同时根据作家的序跋和传略介绍了编选中的意识形态考量及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与崇奉。

人文社现代作家集编选研究:1951-1966 作者简介

王应平,男,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本硕博分别毕业于湖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文化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文艺理论与批评》《江西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民立报》的俳谐文》《1938年复社版《鲁迅全集〉编纂论》《战国策派与民族国家文学的现代建构》《新中国文学的预设与建构》《新世纪诗歌中的底层表达》《〈茶话》中抗战文学的美学变迁》等文。代表性文艺作品有小说《大学生日记》、散文《梦悸》《学庠三题》。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