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古代“忆语体”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陈裴之深情追忆亡妾王子兰(紫姬)。在作者半枝半影读到的《香畹楼忆语》里,他与紫姬的爱情,并不完美、也不纯粹,不是童话也不是传奇,甚至是残缺的、苍白的、单薄的,经不起推敲和细究;但它又是如此真实,真实得仿佛一篇心理学病理报告,真实得仿佛就是你我身边随处可见的故事,甚至是你我都会遇到、拥有、错过和怀念追忆的感情。而这样的感情,仍然顽强地要焕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光彩,一种不死的欲望,一星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因而成为那么温柔动人的一点光亮,经历百年一直传递到今天。全书包括译者的前言导读、今译、原文&注解、家人小传、文中诗词、译者的后记评述,并在附录里补充了作者母亲写的《紫姬小传》、作者正妻汪端写的《紫姬哀词并序》、紫姬姐妹为《香畹楼忆语》作的序等,视角不同,文体各异。"
%前言
香畹楼忆语·今译
影梅庵忆语·原文 & 注解
家人小传
陈文述
龚玉晨
汪端
梁德绳
陈时
王瑞兰
马又兰
陈丽娵
陈华娵
管筠
陈葆庸
另:小陈的基友们
《香畹楼忆语》中的诗词
后记疲惫生活中的温柔与光亮
附录
紫湘诔陈文述
紫姬小传龚玉晨
紫姬哀词并序汪端(允庄)
同作管筠(静初)
同作(又)陈华娵(萼仙)
同作(又)陈丽娵(苕仙)
《香畹楼忆语》序(一)马又兰(闰湘)
《香畹楼忆语》序(二)王瑞兰
%
后记疲惫生活中的温柔与光亮 *初读到小陈(陈裴之)和紫姬(王子兰)的故事,我还年少,将之读作一个美丽、浪漫,甚至不无“幸运”的青春爱情悲剧,类似古代中国的《恋空》或《Love Story》。 两个漂亮的年轻人,在*美好之时相遇、相爱,结为连理。几乎没有任何错过,也没有多少阻碍,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家人与朋友,也仿佛都在温柔地守护着这份感情。直到死亡突然降临,带走其中一人,而后没过多久,另一人也随之逝去。 但他们也因此躲过了世间的衰老、挫折和困顿……只留在一篇短短的绮丽文字中,永远年轻,永远美丽,永远情有独钟、心心相印。 必须承认,读者们喜欢这样的故事,甜美、轻盈,赚人眼泪,又毫无负担,几乎没什么阴暗面,没有恶意、背叛、伤害,每个角色都是善良的,所有误会都是善意的,甚至*终的不幸也带着“真善美”的成分,让主角定格在*青春美丽、两情相悦之时,就连悲伤也呈现出某种绝美的姿态,仿佛摇曳着淡淡的芬芳。 而我总相信,古往今来,人心一也。两百多年前,小陈写下这篇《香畹楼忆语》时,还有同时代读到的亲友们,心中涌起的,想必也是同样带着淡淡芬芳的美丽的悲哀吧。 之后,过了好些年,我偶然重读此文,又稍微深入地了解了一下文中的人和事,以及相关时代背景。 整个故事就忽然完全变了味道。 如果这是一个简单纯美的爱情故事,小陈为何要从父亲生病写起?他文中未曾提及,陈父(陈文述)并不是简单的“抱恙”,当时整个苏杭暴发疫病,陈家四十天里有十一人先后病故,其中有孕妇,也有未成年的孩子,活下来的人,也大多曾染疾,“死里逃生”。 所以小陈和妻子允庄(汪端)才会如此虔诚地“持观音斋”,“夫妇异处者四年”。紫姬还根本没有登场,家中就开始有为他纳妾的提议。 按照小陈的说法,他是激烈反对的,完全是允庄一厢情愿地张罗,他一再推辞拒绝,为此还在风月场中留下了薄幸无情之名。甚至,从他的某些词作看,还有人怀疑他其实是“惧内”的。 而允庄之所以热心地为小陈纳妾,主要是因为那段时间她选编《明诗》,过于投入,患上严重的失眠症,担忧自己心力损耗,“不克仰事俯育”,上不能侍奉公婆,下不能抚养子女。所以急着给丈夫再找一个“贤内助”。 小陈的母亲龚夫人(龚玉晨)且透露,允庄是“娩后失调”,身体孱弱,这也是“夫妇异处”的一个原因。 估计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读到这里都要“呵呵”了:我信你才有鬼! 小陈还一再强调,即使勉强同意纳妾,他也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找一个能够洗尽铅华,“温凊定省”,尤其是“采兰树萱”,“奉吾老母者”。 小陈兄弟姐妹五人,都是龚夫人所出,*小的妹妹出生不久便夭折了,唯一的弟弟陈学周,小字荀儿,十分聪慧,却也在七岁时病故。这里的“七岁”是虚岁,其实荀儿去世时只有五岁,正是*可爱的年纪。龚夫人为此大病一场,水米不进,“月饮酒百壶”。从此十分善饮,被陈父称为“酒仙”。略怀疑这可能是酒精依赖的婉转说法,而龚夫人实际上一直未从丧子之痛中真正走出来,到晚年更是每每饮酒过度,醉后性子阴晴不定,“声色所加,恒使人惴惴”。即使在小陈笔下(他必然要美化自己的母亲),也能看出她特别脆弱、敏感,多愁多病,是全家人担忧牵挂的焦点。 后来紫姬病重,小陈陪她回娘家养病。紫姬奄奄一息时,龚夫人略有不适(其实只是感冒头晕),陈父就赶紧给小陈写信,小陈也立刻赶回家去,紫姬去世时他都未能守身边。所以,从小陈的立场看,他当时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文中所写的一见倾心和刻骨铭心,更像是“按图索骥”地“诚征高级生活助理”。 再看紫姬那边,也更像是有备而来的积极“应征”。 按小陈的说法,紫姬出生于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姬同怀十人,长归铁岭方伯,次归天水司马,次归汝南太守,次归清河观察,次归陇西参军,次归安乐氏,次归清河氏,次未字而卒,次归鸳湖大尹,姬则含苞*小枝也”。一家十姊妹,花团锦簇,除了八姊早夭,似乎个个都嫁得不错,而紫姬是*小*受宠的一个。 但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文字所呈现的那般美好。 十姊妹并非一母所生,有的也许还是养女,且养育她们很可能就是为了给人做妾。可以想象,“嫁得好”应该是紫姬姊妹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人生目标,而前面几位姐姐也都乖顺地听从安排。 紫姬的生母早逝,七姊瑞兰和她是同母姊妹,八姊小兰可能也是,但小兰早夭。而瑞兰特别有个性,或者说勇于追求爱情,不顾家人的反对阻挠,嫁给了一位戏子,好像还是靠她养着。—至于谋生的方式,就不好说了。 可以想见,瑞兰此举掀起了怎样的轩然大波,时人记载是“其母颇诟谇”,这里的“母亲”应该是她们的嫡母。 不管嫡母多么生气,瑞兰已经离家,那么承受“诟谇”的,想来是其余未出嫁的妹妹,尤其是她的同母妹妹。—如果猜想得更阴暗一点,小兰的早夭不知和这有无关系? 作为两百年后的旁观者,我们很难评估所有这些给“含苞*小枝”的紫姬造成了怎样的心理影响。只能推测,若她真如小陈文中所写的那般聪明、敏感而沉静内敛,或许在心里始终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嫁得“足够好”,连七姊八姊的份一起,好到让嫡母无话可说,让身边所有人都艳羡不已。 小陈似乎就是那个“足够好”的选择。 ……
%作者:陈裴之(1794—1826) 字孟楷,号小云,别号朗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江南著名才子、诗人,著有《澄怀堂集》《香畹楼忆语》《梦玉词》。其父陈文述,为当时名士,交游广阔,主持吴中文坛,家人亲友多能诗,可谓书香门第;其妻汪端,也是清代著名女诗人、学者。而陈裴之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记载他与秦淮名妓王子兰(紫湘)爱情故事的《香畹楼忆语》,与冒襄追忆董小宛的《影梅庵忆语》齐名,二者可谓中国文学史上“自传其爱”的“忆语体”文学的双璧。 译注者:半枝半影 一直坚守着老式“书斋”风格的写作者,安守文字世界的平和寂静,只为性灵所至而书写,安静写作,安静翻译,安静推荐解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与作者。 “与世书”系列的古文今译,追求译文的气韵与美感,力图“神似”原作风格;注释细致入微,对每一人物、事件、典故、诗词、器物、风俗皆不避琐屑,娓娓道来;通过扎实的考证补充原文的空白之处;相关解读分析,力求直面人心、洞察世情,深刻又宽容、温暖而犀利;致力于在古文今译一事上用心至性,打磨佳作。 已出版《风言风语—青春者〈诗经〉笔记》《浮生六记(今译)》《与茶说》《影梅庵忆语》等作品。
作为“忆语体”文学的经典之作,《香畹楼忆语》清嘉庆年间问世伊始,即获高度赞誉,尤其笔墨功力“非雉皋所及”。与版本众多的《浮生六记》《影梅庵忆语》相比,与之齐名的《香畹楼忆语》市面上寥寥无几。本书作者继剖解《影梅庵忆语》之后,将《香畹楼忆语》列为“与世书”古文今译系列的第二部。除了延续优美的古文今译、抽丝剥茧的原文考证和注释解读,更进一步“全景再现式”,除了还原《香畹楼忆语》本身,还生动讲述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家人的生平,并将文中寄情传意的诗词单列注解,同时附上了才学深厚的婆母、姐妹为女主所作的哀悼纪念文章。 要读到、读懂、读透、感悟《香畹楼忆语》中文字之美、情感之深切,本书是值得珍藏的良心版本。
前言
香畹楼忆语·今译
影梅庵忆语·原文 & 注解
家人小传
陈文述
龚玉晨
汪端
梁德绳
陈时
王瑞兰
马又兰
陈丽娵
陈华娵
管筠
陈葆庸
另:小陈的基友们
《香畹楼忆语》中的诗词
后记疲惫生活中的温柔与光亮
附录
紫湘诔陈文述
紫姬小传龚玉晨
紫姬哀词并序汪端(允庄)
同作管筠(静初)
同作(又)陈华娵(萼仙)
同作(又)陈丽娵(苕仙)
《香畹楼忆语》序(一)马又兰(闰湘)
《香畹楼忆语》序(二)王瑞兰
后记疲惫生活中的温柔与光亮 *初读到小陈(陈裴之)和紫姬(王子兰)的故事,我还年少,将之读作一个美丽、浪漫,甚至不无“幸运”的青春爱情悲剧,类似古代中国的《恋空》或《Love Story》。 两个漂亮的年轻人,在*美好之时相遇、相爱,结为连理。几乎没有任何错过,也没有多少阻碍,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家人与朋友,也仿佛都在温柔地守护着这份感情。直到死亡突然降临,带走其中一人,而后没过多久,另一人也随之逝去。 但他们也因此躲过了世间的衰老、挫折和困顿……只留在一篇短短的绮丽文字中,永远年轻,永远美丽,永远情有独钟、心心相印。 必须承认,读者们喜欢这样的故事,甜美、轻盈,赚人眼泪,又毫无负担,几乎没什么阴暗面,没有恶意、背叛、伤害,每个角色都是善良的,所有误会都是善意的,甚至*终的不幸也带着“真善美”的成分,让主角定格在*青春美丽、两情相悦之时,就连悲伤也呈现出某种绝美的姿态,仿佛摇曳着淡淡的芬芳。 而我总相信,古往今来,人心一也。两百多年前,小陈写下这篇《香畹楼忆语》时,还有同时代读到的亲友们,心中涌起的,想必也是同样带着淡淡芬芳的美丽的悲哀吧。 之后,过了好些年,我偶然重读此文,又稍微深入地了解了一下文中的人和事,以及相关时代背景。 整个故事就忽然完全变了味道。 如果这是一个简单纯美的爱情故事,小陈为何要从父亲生病写起?他文中未曾提及,陈父(陈文述)并不是简单的“抱恙”,当时整个苏杭暴发疫病,陈家四十天里有十一人先后病故,其中有孕妇,也有未成年的孩子,活下来的人,也大多曾染疾,“死里逃生”。 所以小陈和妻子允庄(汪端)才会如此虔诚地“持观音斋”,“夫妇异处者四年”。紫姬还根本没有登场,家中就开始有为他纳妾的提议。 按照小陈的说法,他是激烈反对的,完全是允庄一厢情愿地张罗,他一再推辞拒绝,为此还在风月场中留下了薄幸无情之名。甚至,从他的某些词作看,还有人怀疑他其实是“惧内”的。 而允庄之所以热心地为小陈纳妾,主要是因为那段时间她选编《明诗》,过于投入,患上严重的失眠症,担忧自己心力损耗,“不克仰事俯育”,上不能侍奉公婆,下不能抚养子女。所以急着给丈夫再找一个“贤内助”。 小陈的母亲龚夫人(龚玉晨)且透露,允庄是“娩后失调”,身体孱弱,这也是“夫妇异处”的一个原因。 估计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读到这里都要“呵呵”了:我信你才有鬼! 小陈还一再强调,即使勉强同意纳妾,他也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找一个能够洗尽铅华,“温凊定省”,尤其是“采兰树萱”,“奉吾老母者”。 小陈兄弟姐妹五人,都是龚夫人所出,*小的妹妹出生不久便夭折了,唯一的弟弟陈学周,小字荀儿,十分聪慧,却也在七岁时病故。这里的“七岁”是虚岁,其实荀儿去世时只有五岁,正是*可爱的年纪。龚夫人为此大病一场,水米不进,“月饮酒百壶”。从此十分善饮,被陈父称为“酒仙”。略怀疑这可能是酒精依赖的婉转说法,而龚夫人实际上一直未从丧子之痛中真正走出来,到晚年更是每每饮酒过度,醉后性子阴晴不定,“声色所加,恒使人惴惴”。即使在小陈笔下(他必然要美化自己的母亲),也能看出她特别脆弱、敏感,多愁多病,是全家人担忧牵挂的焦点。 后来紫姬病重,小陈陪她回娘家养病。紫姬奄奄一息时,龚夫人略有不适(其实只是感冒头晕),陈父就赶紧给小陈写信,小陈也立刻赶回家去,紫姬去世时他都未能守身边。所以,从小陈的立场看,他当时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文中所写的一见倾心和刻骨铭心,更像是“按图索骥”地“诚征高级生活助理”。 再看紫姬那边,也更像是有备而来的积极“应征”。 按小陈的说法,紫姬出生于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姬同怀十人,长归铁岭方伯,次归天水司马,次归汝南太守,次归清河观察,次归陇西参军,次归安乐氏,次归清河氏,次未字而卒,次归鸳湖大尹,姬则含苞*小枝也”。一家十姊妹,花团锦簇,除了八姊早夭,似乎个个都嫁得不错,而紫姬是*小*受宠的一个。 但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文字所呈现的那般美好。 十姊妹并非一母所生,有的也许还是养女,且养育她们很可能就是为了给人做妾。可以想象,“嫁得好”应该是紫姬姊妹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人生目标,而前面几位姐姐也都乖顺地听从安排。 紫姬的生母早逝,七姊瑞兰和她是同母姊妹,八姊小兰可能也是,但小兰早夭。而瑞兰特别有个性,或者说勇于追求爱情,不顾家人的反对阻挠,嫁给了一位戏子,好像还是靠她养着。—至于谋生的方式,就不好说了。 可以想见,瑞兰此举掀起了怎样的轩然大波,时人记载是“其母颇诟谇”,这里的“母亲”应该是她们的嫡母。 不管嫡母多么生气,瑞兰已经离家,那么承受“诟谇”的,想来是其余未出嫁的妹妹,尤其是她的同母妹妹。—如果猜想得更阴暗一点,小兰的早夭不知和这有无关系? 作为两百年后的旁观者,我们很难评估所有这些给“含苞*小枝”的紫姬造成了怎样的心理影响。只能推测,若她真如小陈文中所写的那般聪明、敏感而沉静内敛,或许在心里始终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嫁得“足够好”,连七姊八姊的份一起,好到让嫡母无话可说,让身边所有人都艳羡不已。 小陈似乎就是那个“足够好”的选择。 ……
作者:陈裴之(1794—1826) 字孟楷,号小云,别号朗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江南著名才子、诗人,著有《澄怀堂集》《香畹楼忆语》《梦玉词》。其父陈文述,为当时名士,交游广阔,主持吴中文坛,家人亲友多能诗,可谓书香门第;其妻汪端,也是清代著名女诗人、学者。而陈裴之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记载他与秦淮名妓王子兰(紫湘)爱情故事的《香畹楼忆语》,与冒襄追忆董小宛的《影梅庵忆语》齐名,二者可谓中国文学史上“自传其爱”的“忆语体”文学的双璧。 译注者:半枝半影 一直坚守着老式“书斋”风格的写作者,安守文字世界的平和寂静,只为性灵所至而书写,安静写作,安静翻译,安静推荐解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与作者。 “与世书”系列的古文今译,追求译文的气韵与美感,力图“神似”原作风格;注释细致入微,对每一人物、事件、典故、诗词、器物、风俗皆不避琐屑,娓娓道来;通过扎实的考证补充原文的空白之处;相关解读分析,力求直面人心、洞察世情,深刻又宽容、温暖而犀利;致力于在古文今译一事上用心至性,打磨佳作。 已出版《风言风语—青春者〈诗经〉笔记》《浮生六记(今译)》《与茶说》《影梅庵忆语》等作品。
《谁都不正常》内容简介:文化创造了“正常”这个概念,于是一部分人被排斥到社会之外,成为“不正常”的代表。精神疾病生动地诠释
第1卷分析心理学 • 荣格文集第2卷原型与原型意象 • 荣格文集第3卷积极想象 • 荣格文集第4卷梦的分析(上)• 荣格文集第5卷梦的分析(下)• 荣格文集第6...
唐诗三百首-精华本 本书特色 聘请国内专家学者对《唐诗三百首》进行重新注释和审订,引入国内唐诗研究权威俞陛云、袁行霈等的评析,注重注释的严谨、评析的权威性,是一...
李束为小说散文集 本书特色李束为是山药蛋派人物之一。此次由山西省作家协会编选的“山药蛋派”经典文库,精选其中优秀的文学经典,力求打造成为彰显山西文化形象的一张顶...
三生三世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百感交集的作品。历史与生活,理智与情感,动荡与宁静,热烈与温柔,欢笑与泪水……在这部作品里熔于一炉。读《三生三世》,看一个一生漂泊的...
陈绎曾集辑校 本书特色 陈绎曾,元代成就*的文学批评家。其著述版本复杂,且多为珍本、孤本,利用极其不便。本次整理广搜善本,对其进行全面汇校清理,收诗文评四种、书...
给所有昨日的诗 本书特色 她开始自遗忘的镜子打捞那些早已沉没的脸——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给所有昨日的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全8册) 本书特色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套装共8册)》收录了亚瑟·柯南道尔的9部经典之作,包括《血字的研究》《四签名》《冒险史》《回忆录》《巴...
读故事学古诗名句-用故事讲解100句古诗名句的来龙云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唐诗名句的全面解读,每个名句都包括:名句的出典探源;名句的白话文解析;名句的原作全貌;...
花非花名媛诗词系列:闺中造物有花心--顾春诗词注评 内容简介 顾春是清代负有盛名的满族女词人,因与嘉道间著名诗人龚自珍恋爱的传说广为人知。在诗歌成就上,时人以清...
民国国文课:重温民国大师们的文学风范 本书特色民国文化可谓承上启下,既延续了前清的儒学,又开启了新文化的序幕。在不过三十多年的民国时期里,名家辈出,诸如梁启超、...
《善的历程》内容简介:《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与前此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相近,所作的,首先是一种历史的诠释。当然,诠释
智慧和信仰 内容简介 我喜欢想人生的问题。所谓喜欢想,并不是刻意去想,而是问题自己找上来,躲也躲不掉。我对人生有太多的困惑,归结起来,无非两大类,借用佛家的话说...
写作的叛徒 本书特色 《写作的叛徒》收录了研究鲁迅的著名学者孙郁的25篇散文随笔,散文多是作者对现当代作家的感悟,这些作家有鲁迅、孙犁、路遥、萧红,也有外国的作...
史铁生全集-(全12册) 本书特色 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编纂过程中,史铁生夫人陈希米女士全程参与,从在铁生...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举世罕见的奇才。先生中学一年级就失学,但靠自学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
列那狐的故事-法国动物故事 本书特色 《列那狐的故事》(作者吉罗夫人),顾名思义,是一本动物故事书。在这个动物世界里,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而惹是生非、闹...
2015中国散文诗年选 本书特色 书稿精选2015年度《散文诗人》《散文诗》《大沽河》《作品》等国内刊物及互联网、微信平台上所载的散文诗,分为四辑:“大地的璀璨...
外国名家散文丛书--尼采散文选 内容简介 弗·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文体家。他那诗意浓郁、思想深邃、文笔犀利的哲学著作,也是独具一格...
《下一站,你要去哪里》内容简介:★精选一位创业女性与10位出租车司机的相遇与相知,分享23座城市里孤独的人或酸或甜的故事 ★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