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还是存在

占有还是存在

作者:艾里希·弗洛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21-10

评分:8.8

ISBN:978753278708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占有还是存在》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弗洛姆语录

无节制的欲望满足无益于人类的福祉,它不会带来幸福,甚至也不会带来最大化的享乐。

人们拒绝承认的是,并非自私自利的人类本性使得工业社会产生;恰恰相反,自私自利与贪婪是工业社会大环境的产物。

现在的语言风格表明当今社会已高度异化。几十年前,病人不会说“我有一个难题”,而会说“我很困扰”;不会说“我有失眠症”,而会说“我睡不着”;不会说“我有幸福的婚姻”,而会说“我结婚了,很幸福”。

在占有型模式中,人们的幸福就在于高人一等、在于拥有权力,并且归根结底在于征服、掠夺和杀戮的能力。而在存在型生存模式中,幸福在于爱、分享和给予。

只要我们仍然活在占有型生存方式中,我们必然怕死,任何理性的解释都不会消除这种恐惧。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够重建与生命的纽带,回应他人的爱并点燃自己内心的爱,那么哪怕他在弥留之际,恐惧感也会大大减少。

作品目录

前言
引言 伟大的允诺、允诺的落空以及新的可能
幻想的破灭
伟大的允诺为何落空?
人类变革的经济必然性
灾难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
第一部分 理解占有与存在的区别
第一章 第一瞥
对占有与存在进行区分的意义
以几首诗歌为例
惯用语的变化
词语溯源
存在的哲学概念
占有与消费
第二章 日常经验中的占有和存在
学习
记忆
交谈
阅读
行使权威
占有知识与知道
信仰

第三章 《新约》《旧约》以及埃克哈特教士著作中关于占有与存在的论述
《旧约》
《新约》
埃克哈特教士(1260—1327)
第二部分 对两种生存模式之根本不同的分析
第四章 什么是占有型模式
贪得无厌的社会——占有型模式的基础
占有的本质
支持占有型模式的其他因素
占有型模式和肛门性格
禁欲主义与平等
生存型占有
第五章 什么是存在型模式?
积极主动地生存
主动与被动
作为现实的存在
给予、分享及牺牲的意愿
第六章 占有和存在的其他方面
安全感——不安
团结——对抗
快乐——享乐
罪孽与宽恕
对死的恐惧——对生的肯定
此时,此地——过去,将来
第三部分 新人类与新社会
第七章 宗教、性格与社会
社会性格的基础
社会性格与“宗教”需求
西方世界信仰基督教吗?
人道主义的抗议
第八章 人类变革的条件和新人类的特征
新人类
第九章 新社会的特征
一门关于人的新科学
新社会有可能实现吗?
参考文献
· · · · · ·

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裔犹太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存在的艺术》《健全的社会》《论不服从》等。弗洛姆十分重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他的思想融汇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

精彩摘录

爱爱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重“存在”的爱,一种是重“占有”的爱。人能占有爱情吗?如果可以的话,那爱情就是一种物,一种质料,是可以为人所有和占有的东西。真实的情况是:世界上并没有像“爱情”这样一种物。“爱情”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也许是一位女神或为人所不知的本质,尽管谁也没有见过这位女神。实际上只存在爱的行动。爱是种创造性的活动,包括注意某人(或某事)、认识他、关心他、承认他以及喜欢他,这也许是一个人,或一棵树、一幅画、一种观念。也就是说,爱能唤醒他的生活和增强他的生命力,这就是一个人更新和成长的过程。以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所体验到的爱则是对“爱”的对象的限制、束缚和控制。这种爱情只会扼杀和窒息人以及使人变得麻木,它只会毁灭而不是促进人的生命力。人们把这称为爱情,实际上是对这一字眼的滥用,目的是掩盖没有爱的事实。究竟有多少父母是爱他们的孩子的,实在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残暴行为、对孩子身心的折磨,从无视他们的存在到纯粹占有他们的欲望,直至对子女的那种施虐狂。两干年来,在我们的历史上对这方面的记载,实在令人毛骨悚然,以至于人们倾向于持有这样一种看法:慈爱的父母只是例外对于婚姻来说也是这样。不管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还是如传统婚姻那样建立在习俗的基础上,真正相爱的夫妇似乎也是极少数。为了实现某种社会目的、传统、双方的经济利益、共同照料子女、相互间的依赖性,或者相互的恐惧以及相互的仇恨,这都是人们有意识地体验到的“爱”,直到有一大,夫妇中的一方或双方都发现他们根本不相爱而且从来就没有爱过。今天的人们在这方面有了某种进步,他们变得冷静和现实了,许多人不再把性关系与爱情混为谈,也不把一种友好但有保留的协约关系视为爱的等价物。这种新观念使人变得更为诚实和坦率,同时人们也更为频繁地更换自己的伴侣。这种新观念并没有必然地导致相爱的人增多,新伴侣可能像老伴侣一样...

——引自章节:爱............................


新社会的功能在于鼓励“新人”的出现,这种“新人”的性格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愿意放弃一切“占有”的方式,以便达到真正的“存在”。2。相信自己的存在,自己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需要兴趣、爱和世界相一致,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安全感、同一感和信心,而不是将此建立在占有欲和控制欲的基础上,从而成为自己占有物的奴隶。3。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或物会赋予生命的意义,只有这种彻底的独立自主和否定物质的精神才能成为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一切的完全主动性的条件。4。人的存在是他当下充分显示的那个样子。5。从给予和分享中获得快乐,而不是从积聚财物和剥削中获得快乐。6。从各方面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从知识方面而非从物品和权力方面。这些都是僵死的,唯有生命和适于生命生长的切才是神圣的。7。尽自己的一切可能去消除贪欲、仇恨和种种幻想。8。不崇拜偶像,不抱任何幻想地生活,因为人们已经达到不需要幻想的阶段。9。培养自己的爱的能力和批判思维、理性思维的能力。10。抛弃自恋,承认人类生活中所固有的种种可悲的局限性。11。让自己和自己的同胞得到全面发展,并使之成为生活的最高目标。12。认识到纪律和正视现实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必要条件。13。认识到只有结构上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而且还认识到作为生命之属性的结构与作为无生命、僵死之物的属性的“秩序”之间的区别。14。发挥自己的想象カ,不是为了逃避不堪忍受的现状,而是预先考虑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改变不堪忍受的现状。15。不欺人,也不为人所欺;可以做一个天真无邪的人,不可做一个幼稚无知的人。16。认识自己,不仅要认识自己所了解的那个自我,而且要认识自己所不了解的那个自我一一即便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有个朦胧的认识也好。17。意识到自己...

——引自章节:“新人”.........................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