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

作者:杨建初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21-10-1

评分:6.2

ISBN:978752173550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内容亮点】

一本书帮助你建构起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知识体系

*一本“碳达峰、碳中和知识大百科”,成为你制定方案、规划等日常参考和翻阅的案头书

多维度、多主体解读碳达峰、碳中和,为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在政策制定、技术研发、公众意识等层面提供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作序推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能力建设部原主任夏堃堡等倾情推荐

国内行业专家学者、观察者、行业实践者等强烈推荐。

*生态文明领域专家团队撰文,深度解读未来30年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探讨多领域“零碳”行动路径

多位行业专家学者、生态文明建设一线工作者为书稿的创作内容把关,严格做好相关内容的知识普及。

【内容介绍】

一本书了解碳达峰、碳中和基本知识,助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经济、社会将会被如何影响?

企业、机构与个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这是一本碳达峰、碳中和基本知识的普及读物。它阐述了低碳战略的背景、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分析了蓝图与行动路径,便于企业与机构掌握方向与趋势,制定相应规划,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专家推荐】

作者分析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从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出发,分析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碳达峰、碳中和对生态系统、产业、社会生活的影响,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的研发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这对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解振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副主任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实现此目标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这本书介绍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等多边环境法律文书框架下开展的国际环境外交活动,介绍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行动和取得的成就,回答了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为什么要推进全球气候行动,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相信本书的出版发行,一定能够在全社会起到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的作用。

——夏堃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能力建设部原主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任驻华代表

全球气候行动对当前的世界将产生巨大影响。低碳/脱碳行动会导致全球战略性行业产业链的重构,冲击现存的经济体系;绿色低碳、绿色生活将成为未来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的出版发行,有助于在全社会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知识,使公众在气候行动中能用科学、理性的理念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贾卫列,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副主任

杨建初是生态文明学者,出席过巴黎气候大会。这本书从基础理论、国家产业政策、技术路径、碳排放交易和全球治理等方面解读了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知识要点,为读者了解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答案,对寻求产业转型和想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获得先机和收益的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对从事低碳和节能减排行业的技术人员也颇具参考价值。

——许红胜,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东南大学电力设计院书记(原院长)

作品目录


第一章 在历史变局中世界迎来碳达峰、碳中和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
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四大重要里程碑
第二章 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论基础
碳达峰、碳中和的思想基础
碳达峰、碳中和的哲学和伦理学基础
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发展政策依据
第三章 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传统发展模式使二氧化碳排放失衡
应对气候变化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四章 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系统
碳达峰、碳中和与资源
碳达峰、碳中和与环境
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
第五章 碳达峰、碳中和与产业
碳达峰、碳中和与第一产业
碳达峰、碳中和与第二产业
碳达峰、碳中和与第三产业
第六章 碳达峰、碳中和与政策
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规划
财税与金融专项政策
产业政策
第七章 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交易的发展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
第八章 碳达峰、碳中和技术
清洁煤技术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节能技术
智能监管技术
第九章 碳达峰、碳中和与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产业的崛起
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产业
第十章 碳达峰、碳中和与新型城镇化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城镇化空间布局
新型城镇化要重新定位城乡的生态位
城镇生态系统碳汇保护与提升
第十一章 碳达峰、碳中和与公众生活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培养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全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第十二章 碳达峰、碳中和与全球治理
生态环境的全球治理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建设绿色低碳“一带一路”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作者简介

杨建初,生态文明学者,危机管理专家。著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实践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刘亚迪,现为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科研人员。农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生态与环境。

刘玉莉,赫尔辛基大学森林生态学访问学者,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科研人员。农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竹林碳汇与生态、环境生态及森林可持续发展等。

精彩摘录

就中国国内而言,中西部地区要对承接东部地区的高碳产业梯度转移慎之又慎,要着眼于长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为绿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制定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这里的先进制造业除了技术先进之外,也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三大环节,仅仅关注中间制造环节是不够的,我们要向制造业两端发力,既要做好前端产品技术设计与开发,又要做好后端品牌建设,促使先进制造业向低碳产业转型。

——引自章节: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要实现“双碳目标”,第二产业走低碳式发展之路仍面临许多挑战。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使经济欠发达区域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经济发达区域则面临着落后产能淘汰、土地要素限制等其他方面的难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核心技术普遍缺乏,开发出的节能技术还面临着难选择、难普及、难融资以及难落地等诸多挑战。构建合理的工业空间布局,处理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不同区域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应综合考虑区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和空间尺度等因素,合理组织优化工业产能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转移。

——引自章节:碳达峰、碳中和与第二产业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