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作者:周汝昌

出版社: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11

评分:8.9

ISBN:978755984328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 “红学泰斗”周汝昌,70年书法研究心得总结,写给大家的书法艺术讲义。

* “永字八法”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是理解“书”之有“法”的必修课。

* 指陈书家得失,纠正书史谬误,成一家之言。直击书法学习的问题,娓娓道来我们的汉字之美

* 出版20周年精装纪念版,全新修订增补,单独附赠作者生前珍藏书法碑帖印本

***

【内容介绍】

“我对‘书学’下功夫,比对‘红学’多得多。”—— 周汝昌

少年时学书,抗日战火中写书,唐山地震中著书,对书法的学习和钻研贯穿周汝昌的学术生涯。《永字八法》作为周汝昌毕生书法创作和研究的总结,实实在在解答了书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选狼毫笔还是羊毫笔,初学者由篆隶入手还是从楷书入手,学碑还是临帖,一定要中锋行笔吗,“藏锋”究竟怎么藏,“锥画沙”“屋漏痕”又是指什么,为何单取“永”字而立“八法”……周汝昌不仅耐心回复具体问题,还推而广之,广涉书法创作中的笔法、识势、结构和风格等关键问题,乃至汉字的起源、书法美学等理论话题,用精妙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人读完都有所启发。

学习书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用笔、结构、风格,而用笔是关键。甚至可以说,学书法就是学用笔——笔法。“永字八法”是古人以“永”字为例,概括总结出的楷书八种基本笔画的书写要点,堪称书法学习的基本法则,也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更是理解“书”之有“法”的必修课。本书即以“永字八法”为切入点,详细解读了书法学习的方法、书学理论与书法美学。

《永字八法》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书法艺术答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就学习书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解答,阐述了“永字八法”的基本内涵和在书写中的应用,可谓是“答疑解惑”篇。如果说上编是“入门”,那种中编《书道圣经》则是“进阶”——追溯书法的源流,剖析书法美学中的几个关键词,如沉著、劲险、明利、遒媚等等,从更宏观的角度阐释了书法艺术的历史与美学。下编《书法的奥妙》更是深入“书法堂奥”,就书学笔法、“遒媚”之内涵、中国书法“聿(字左下有两撇,音津)学”之起源、石涛“一画”论与中国书画艺术的精神等进行专门探讨。在全书附录部分,我们能看到周汝昌对欧阳询《皇甫君碑》年代的考证,对孙过庭《书谱》的诠释,以及和袁殿勇讨论书法的书信往来。此外,书的主体之外,附有周汝昌生前四处搜购的部分字帖(周汝昌称其为“破帖”),以及周汝昌背临的《兰亭序》长卷(启功、徐邦达、王学仲题跋)。三编内容层层深入,附录与“破帖”作为补充,使《永字八法》成为一本内容全面的书法学习著作。

作品目录

自序
上编 书法艺术答问
特殊的工具
一大进化
八法——三个方面
两种力
横竖劲
精妙的譬喻
藏锋怎么讲
芒角
剩语
中编 书道圣经
中国书道
立名
汉字书法的源头在哪儿
书写之道
汉字三源说
笔与毛笔
笔墨是宝
说“法”
笔精墨妙
毛笔的分类与品评
书家与笔工
羊毫何时成为风尚
会使用毛笔吗
“锋”是精气神
“藏锋”
书道圣经
劲险媚好
沉著的深义
“沉著”与“涩行”
永字八法
永字之思
“八法”一览
“八”法的要义
“八”法小结
“法”的胜义
圆与方
侧与中、正
瘦与肥
势与变
范本
《兰亭序》
右军与遒媚
兰亭奇致
下编 书法的奥妙
书学笔法考佚
说“遒媚”——古典书法美学问题之一
聿学初议——中国书道
聿学讨源——中国书法奥秘的通俗解说
中华汉字书法源流与“聿”字出现的意义
石涛“一画”论与中国书画艺术精神
石涛《画谱·—画章第—》解义
附录
《皇甫碑》为欧阳老书
《书谱》释凡
与袁殿勇书
编后记
随书附赠
别册:《破帖集》
拉页:[一]《兰亭序》(元·陆继善摹本);[二]周汝昌第二次背临《兰亭序》 ;[三]周汝昌背临《兰亭序》后题跋;
[四]徐邦达、启功跋周汝昌临《兰亭序》 ;[五]王学仲跋周汝昌临《兰亭序》
· · · · · ·

作者简介

周汝昌(1918—2012),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1918年生于天津,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毕业。历任燕京大学外国语文系兼任教员,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出版学术论著四十余部,包括红学、中国文学艺术理论、诗词鉴赏、书法等。他从小喜爱书法,大学时醉心书法练习,好收藏研究碑帖,在书法领域所下功夫甚深,与启功、徐邦达、张伯驹等交往甚密,尤其钻研王羲之书法,著有《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兰亭秋夜录》等。

精彩摘录

常听人学书法必须从篆隶着手,才是“探本寻源”,”取法乎上“——这话对么?

——引自第19页


羊毫的大行其道,由于清后期包世臣、何绍基等作俑,书法一变,不解此道者慕虚名而盛效颦,中国书学之坏,亦由此始。这个影响,至今未绝,且视昔有加无减。

——引自第108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