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德国

魏玛德国

作者:[美] 埃里克·韦茨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1-15

评分:8.8

ISBN:978730131147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前承一战战败,后启第三帝国,魏玛共和国经历了逾14年动荡不已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复杂的两面性:一方面,无法摆脱战争赔款重担,经济危机不断,社会矛盾重重,政治四分五裂,最终极端右翼崛起,民主共和国消亡;另一方面,社会福利制度和妇女选举权得到确立,大众消费兴起,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迸发出惊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众多德国人沉湎于柏林式五光十色、充满刺激的现代化都市生活。

在本书中,韦茨引领读者在魏玛时代的柏林漫步,辗转于咖啡馆、夜总会、电影院、百货商场和公共住宅,观察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我们也将邂逅各领域的杰出人物,与小说家托马斯·曼、建筑师埃里克·门德尔松、评论家克拉考尔、哲学家海德格尔等同行,见证那些伟大作品的诞生,聆听他们对现代性的反思。

纳粹上台后,艺术家和学者纷纷流亡海外,将锐意创新与反思的魏玛精神播撒至全世界。时至今日,在日本、土耳其、美国,于建筑、电影、思想中,仍能看到魏玛遗产闪耀的光芒。韦茨强调,我们不应总是从历时12年的第三帝国出发,将魏玛共和国简单视为纳粹时代的前奏,而应从全球视角出发,重估其历史成就和丰富遗产。

作品目录

魏玛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版序言 i
前 言 ix
第1章 不利的开局 1
第2章 漫步城市 37
第3章 政治世界 81
第4章 动荡的经济和焦虑的社会 131
第5章 建设一个新的德国 173
第6章 声音和图像 215
第7章 文化和大众社会 263
第8章 身体和性爱 315
第9章 右翼的革命和反革命 351
第10章 魏玛遗产:一个全球视角 383
结 语 427
注 释 435
书目说明 467
致 谢 475
索 引 477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埃里克·韦茨(Eric D. Weitz),美国历史学家,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和研究生中心历史学杰出教授。曾任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主任、德国与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德国与欧洲史、种族大屠杀等。著有《种族灭绝的世纪》等书。

——【译者简介】——

姚峰,江苏仪征人,清华大学外文系博士,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外国文学与西方思想史。

——【校译者简介】——

聂品格,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精彩摘录

近日,我在网上搜了“魏玛”一词。以前我也搜过,大约在《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首次出版的2007年,当时页面便弹出了数千条相关文章、书籍、网站的链接。其中,有篇文章将魏玛共和国的覆亡归咎于同性恋大行其道,并发出了警告:若不果断清算这些堕落势力,美国将重蹈魏玛的覆辙。另一篇文章从相当不同的角度,赞赏了纽约闹市夜总会“堕落的时尚”,恰恰因为它们呼应了20世纪20年代柏林的夜生活。而最近(2018年)这一次检索,所得文章和网页的出处、主题更加奇怪。一家网站的宣传标语是“联合右翼”(UnitetheRight)以对抗“魏玛美国”(WeimarAmerica)。另一网站展示了一张照片:一艘燃烧着的船正在下沉,上方是如今耳熟能详的“魏玛美国”字样,旁边还配有一句话——“我们就差恶性通货膨胀”,有了它,美国才能倾覆。距离1918—1919年德国革命和1919年8月11日魏玛共和国成立,已近百年光景,“魏玛”依然在政治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回响。“魏玛”是别样生活方式的鲜明象征,也是道德堕落之骇人警讯。它拉开了第三帝国(ThirdReich)的序幕,也预示着“过度”(excessive)民主的危险。从今日之文化、政治冲突出发对过往肆意解读,由此造成这一时代的伟大成就变得晦暗不明;而这些成就构成了《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的重要主题。诚然,魏玛德国以失败告终,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夺取政权,第三帝国也远比当时任何人想象的更加糟糕。但正如我在本书中所言,且一直坚信的,我们不应通过后起的纳粹德国来理解魏玛,如此就严重扭曲了魏玛的历史,以致共和国似乎只是进入第三帝国的垫脚石。尤其在德国,要对魏玛的成就作全局的认识,实属不易,乃至近乎不可为。11月9日这一天,在20世纪的德国四次成为重要的历史节点,这好比历史变了一个很大的戏法[...

——引自章节:魏玛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版序言i


魏玛德国依然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时至今日,乔治·格罗兹(GeorgeGrosz)和马克斯·贝克曼(MaxBeckmann)的油画仍炙手可热,悬挂于悉尼、洛杉矶和圣彼得堡等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之中。贝尔托·布莱希特和库尔特·魏尔(KurtWeill)的《三分钱歌剧》(TheThreepennyOpera)定期在世界各地以很多不同语言重新上演。托马斯·曼伟大的小说《魔山》(TheMagicMountain)自1924年出版以来,不断再版重印,即便称不上家喻户晓,至少在无数学院与大学的文学和哲学课中广为阅读讨论。当代的厨房设计依然从20世纪20年代的时尚和包豪斯学派(Bauhaus)的创作中获得灵感。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也许抛弃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奉作圭臬的功能主义,但是,面对埃里克·门德尔松设计的哥伦布大楼(ColumbusHouse)、朔肯(Schocken)百货连锁大楼(如今仅存一座)——这些建筑既线条简洁,又动感十足——或者异想天开的爱因斯坦塔,谁又能拒绝它们的美感呢?汉娜·赫希也许没有其他人那么声名远播,但今天的参观者见到她的作品都会为其吸引,因为她创造性地融合了原始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并将非洲或波利尼西亚(Polynesian)风格的面具与20世纪20年代的日用品并列陈设。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深刻,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Kracauer)的文章层次分明,二者都力图阐释先进技术和大众社会的意义,他们的思想如今仍能对现代社会的状况提供丰富的真知灼见。又有哪个影迷没有看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CabinetofDr.Caligari)、《大都会》(Metropolis)或者《柏林:城市交响曲》(Berlin:SymphonyoftheCity)呢?魏玛德国还以别的方式向我们倾诉着,其中,也许最...

——引自章节:前言ix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