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英汉对照)(博雅双语名家名作)

中国画论(英汉对照)(博雅双语名家名作)

作者:(瑞典)喜龙仁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2021-12-1

ISBN:9787521331608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喜龙仁(OsvaldSirén,1879—1966),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家,曾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瑞典国家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主任馆员等职,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1916年起,相继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日本名校讲学。1920年起六次来华,并深深爱上了东方艺术。喜龙仁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研究极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中国绘画》(1926)、《中国早期艺术史》(1929)、《中国园林》(1949)等。

作品目录

导论
壹 从汉代到唐代
贰 宋代:山水画家与诗人画家
叁 宋代:艺术史家与理论家
肆 禅宗及其与绘画的关系
伍 元代
陆 明代:画史理论与对前辈大师的注解
柒 明代:审美原理与技巧问题
捌 清代:新个人主义的背离
玖 清代:对传统原则的重申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注释
索引
· · · · · ·

作者简介

喜龙仁(OsvaldSirén,1879—1966),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家,曾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瑞典国家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主任馆员等职,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1916年起,相继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日本名校讲学。1920年起六次来华,并深深爱上了东方艺术。喜龙仁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研究极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中国绘画》(1926)、《中国早期艺术史》(1929)、《中国园林》(1949)等。

精彩摘录

18到19世纪的中国批评家仍在沿用4到5世纪前辈的鉴赏法则。这是中国图像艺术连续发展的结果,这种连续性与整个中华文明不间断的传承一致。至少,我们从相隔了几个世纪的现在来看是如此;这种连续性要比许多卓越的个体偏离或新兴的潮流更令人赞叹。中国绘画的源流并不是一成不变、平缓宁寂的;它不断地吸收支流,调整航向,它也总是从源头汲水,这一源头与中华文明的发端一样久远。中国人的绘画和艺术批评与他们的人生哲学紧密相连。它们反映出来的理念,与启发了哲学与宗教思想的理念相同。即使绘画以其独特的符号和方式吸引着我们,具有明显区别于哲学或文学的独有价值,但若缺乏哲学与宗教的知识,我们也无法充分地理解绘画。诚然,二者的相互依赖性在那些明确体现了宗教态度的绘画派别,如禅宗僧侣的山水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但是,即使是那些不属于任何特定宗派或哲学派别的画家,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的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宗教、哲学或诗学中的同类思想和经验的启发。结果自然是,绘画批评与鉴赏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形式分析,而是探究艺术家的心灵奥秘、解读隐藏于视觉作品背后的精神或情感动力的方式。

——引自章节:导论


董其昌强调山水画家与其家乡省份间的联系。对他而言,作品会很自然地反映画家生长地的某种精神或自然特质:元季四大家,浙人居其三。王叔明湖州人,黄子久衢州人,吴仲圭武塘人,惟倪元镇无锡人耳。江山灵气,盛衰故有时。国朝名士,仅戴进为武林人,已具浙派之目。不知赵吴兴亦浙人。若浙派日就澌灭,不当以甜邪俗赖者系之彼中也。(p291)

——引自章节:陆明代:画史理论与对前辈大师的注解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