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帝国

恐慌帝国

作者:[英] 白锦文(Robert Peckham) 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12-1

评分:7.8

ISBN:978730821862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从比较视角和历史维度研究作为一种帝国现象的恐慌,特别是传染病,如霍乱、鼠疫、流感,以及20 世纪末新出现的传染病等引发的恐慌。通过对19世纪初的东亚到21世纪的美国等一系列案例研究,本书探索了西方政府机构、政策制定者、规划者和其他权威机构为理解、应对和消除由传染病和其他危机引发的恐慌所做的尝试。本书还研究了从电报到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等多种技术对传播和约束“恐慌”信息所起的作用,考察了帝国复杂关系网络和恐慌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疾病威胁会产生特定焦虑和集体恐慌的结论。

本书重点关注从19 世纪早期到现在发生的恐慌反应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及其阐释。正如艾伦·莱斯特在第一章“帝国与恐慌之地”中指出,每一章节从不同方面研究恐慌:鸦片战争前的广东地形、英属印度的山间避暑小镇、流行疾病映射图、实施检疫措施控制恐慌和病毒传播等,主要集中在大英帝国和英语世界,涉及南非、中国香港、印度、新西兰和美国这些国家和地区。仅仅关注英国这一殖民帝国是本书的局限,但本书旨在对帝国恐慌进行初步概述,为今后更深入、更具比较性和包容性的研究做铺垫。

作品目录

出版说明
致谢
各章作者简介
引言 恐慌:解读蛛丝马迹/ 001
原始还是现代?/ 006
帝国、网络和对立知识/ 011
恐慌危机是一种病/ 018
各章节概要/ 020
与时俱进的思考/ 025
第一章 帝国与恐慌之地/ 027
两大恐慌事件/ 030
恐慌与非人类/ 039
第二章 在中国怒火渐升:广州十三行的火灾与恐惧/ 043
易燃的广州/ 049
沮丧和无助:1822年大火/ 054
火灾与中国人的性格/ 059
火灾是( 或不是)机遇/ 064
火灾与不满/ 066
第三章 传染病下的机遇:恐慌、检疫和1851年国际卫生大会/ 069
霍乱下的机遇:检疫隔离和国际卫生条例/ 075
1851年国际卫生大会:传染病外交先例/ 080
欧洲卫生当局与统一化尝试/ 082
国际仲裁法院与主权丧失的恐惧/ 089
“东方”的机遇/ 093
结论/ 098
第四章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的健康恐慌、移民和生态交流
——以印度、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例/ 101
气候与移民/ 105
提议的影响/ 115
山间避暑小镇和桉树/ 117
可互换的帝国场所/ 123
结论/ 128
第五章 1896—1919年印度鼠疫和流感暴发:疾病、谣言和恐慌/ 131
印度的鼠疫恐慌/ 135
从恐慌中退缩/ 141
流感疫情/ 142
恐慌的需求/ 146
结论/ 152
第六章 电缆传递的恐慌:传染病和电报世界/ 155
电报监测与1889—1992年的流感暴发/ 164
香港与电报世界/ 171
传播危机:电报文/ 174
结论:超越戏剧论/ 180
第七章 不要惊慌!
——从黄热病到生物恐怖主义“激动又恐惧”的公众心理/ 185
黄热病/ 192
流感、天花、猪流感/ 196
从冷战到反恐战争/ 205
结论:评判恐慌/ 214
第八章 调解恐慌:1936—2009年的“新兴”传染病威胁图像/ 217
回到未来:“新兴”疾病简介/ 220
“现代化”的疾病/ 227
新兴传染病威胁图像/ 233
疾病的五种图像/ 235
调解恐慌与现代矛盾心理/ 238
结论:可见性和恐慌/ 241
后记 恐慌的过去与全球的未来/ 245
参考文献/ 255
索引/ 289
· · · · · ·

作者简介

白锦文(Robert Peckham),香港大学人文与医学多学科中心(CHM)的主任和创始人,研究重点为传染病史和医学史。他曾在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arine’s College)和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St. Peter’s College)获得研究奖学金。2008—2011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2017—2018年纽约大学访问学者。著有《现代亚洲的传染病》(Epidemics in Modern Asia),并是《剑桥现代亚洲健康史》(Cambridge History of Health in Modern Asia)

【译者简介】

何文忠,博士,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学、翻译学硕士导师,主要专业兴趣为对比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翻译研究、翻译技术、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长期从事翻译和语言学教...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至少从19世纪起,恐慌就被理解为一种“原始”恐惧的表现。正如20世纪早期的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在其影响深远的集体心理学分析中指出,恐惧是人类进化中残留下来的一种心理机制:“恐慌是人类最基本的原始情绪。”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热烈探讨恐慌的定义。一方面,恐慌被定义为一种非理性(前现代)反应,其词源就很好地凸显了这一点。恐慌(panic)源于希腊牧羊神潘(Pan),他生活在野外山林间,常常躲在隐蔽处,腾地跳出,用丑陋的面目把旅行者吓得魂不附体。恐慌与群体行为有关,引起包括谣言、狂热和骚乱在内的各种行为的“集体爆发”,激发动物的战斗或逃跑本能,或者“增加其大脑的兴奋”。麦独孤观察到:恐慌是生物共有的情绪,由简单的本能反应引起。其本质是群体本能情绪加强,产生惧怕心理和逃生愿望。最原始的移情原则似乎对本能情绪的强化提供了详尽充分的解释。这种把恐慌作为原始民族特性的一个方面的表述,显然与帝国对“原始”民族的主权主张重叠。正如许多作者在本书中注意到的那样,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论述中,恐慌经常与原始主义混为一谈。例如,“东方人”被认为特别容易恐慌。用殖民地公务员和历史学家威廉·威尔逊·亨特的话说:“恐慌对东方人的作用就像酒精对欧洲暴徒的作用一样。”因此,比较历史框架下的恐慌研究可能有助于提供“一种关于西方对其他文化表现的现象学解读”。然而,在19世纪后半叶,恐慌也逐渐与现代集体联系在一起。因此,恐慌被认为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在新型交通和通信方式、城市化压力和工业大众文化的动态发展下,呈现出全新的形式。19世纪90年代,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将群众的非理性行为确立为现代性的一个特征,其群体心理学理论在二战期间深刻影响了美国军队管理思想和实践。与此同时,同期的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德认为群体恐慌是通过“情绪感染”蔓延的,可以理解为群体间的互相模仿。恐慌与现代生活画上等号,被视...

——引自章节:原始还是现代?/006


各国市场相互联系,特别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一系列危机中愈发突出。1873年的金融恐慌引发了全球经济大衰退,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市场危机的传染性给经济学家沃尔特·白芝浩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以此为背景撰写了《伦巴第街》。恐慌始于5月维也纳证券交易所的倒闭,然后蔓延开来,9月传到北美,然后返回欧洲。伦敦,作为大英帝国的首都、全球金融中心,拥有无尽的财富和权力,但显然还是很容易受到这种突发性“恐慌”的影响:金融体系存在着一组内在矛盾,它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天生脆弱——关于其危险,我不该说太多……即使在繁荣的最后时刻,整个结构都是脆弱的。我们金融体系的特殊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前所未有的信任。当这种无需证明的信任被隐藏的原因大大削弱时,一场小事故就可能带来巨大的伤害,而大事故则可能几乎摧毁它。

——引自章节:帝国、网络和对立知识/011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