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廷黻

蔣廷黻

作者:江勇振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年:2021-2-4

评分:8.7

ISBN:978957085680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作品目录

前言
序幕
第一章 從學生到教授,1895-1935
從私塾到教會學校
留美生涯
南開大學
清華大學
第二章 從政論家到進入政壇,1932-1943
《獨立評論》
行政院政務處長
駐蘇聯大使
復任行政院政務處長
第三章 「聯總」與「行總」,1944-1946
開會、演講、與閒雲野鶴之樂
行總署長
何去何從?
第四章 婚變,1944-1965
交會的漣漪
序曲
對決
第五章 變局,1947-1949
不偏不倚的獨立外交姿態
崩潰
中國自由黨
第六章 聯合國席次保衛戰,1949-1962
控蘇案
蘇聯反將一軍
韓戰:絕處逢生
第一道免死金牌
第二道免死金牌
第七章 駐美大使,1962-1965
「雙橡園」主人
高爾夫球迷
Hilda與孩子們
幕落
· · · · · ·

作者简介

江勇振,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美國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DePauw)大學歷史系教授退休。著有《張君勱傳》(臺灣商務,1979)、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舍我其誰:胡適》(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第四部:國師策士,1932-1962)等書,多篇論文散見於各刊物、選集中。

精彩摘录

我在1919年夏天進哥大的時候有一個奇想(strangenotion),認為我應該學新聞。我想我如果能成為中國報界的領袖,我即使不能掌控中國的政界,也能夠左右它。我知道這個國家的報業集團,還有英國的。我也當然知道有名的主編所寫的社論對舆論有著極大的影響力。我的夢想是要在我國的政界扮演這樣的角色。因此我註冊進了新聞學院。然而,那個夏天的經驗讓我感覺到新聞工作者對一國政治的了解可以只停留在表面。新聞記者沒有時間去撥開表象,因此只能隨波逐流,迎合潮流。在政界要有影響力,就必須了解政治;要想了解政治,就必須學政治學。我於是在1919年秋天從新聞轉到政治學。然而,不久我就領悟到政治學也有其局限。首先,政治學討論的是抽象的理論與計畫。我不相信實際政治家會遵循任何既定的原則。由於政治學家的政治學是抽象的,沒有觸及到問题的根源,我要如何才能獲得實際政治是如何運作的知識呢?我的結論是:歷史是唯一能讓我們了解實際政治的學科。我已經從新聞學轉政治學了。現在我又從政治學轉歷史了。

——引自章节:留美生涯


胡適所說的其他四個中國傳記文學不發達的原因,有三個無需特別討論。第三個原因,文字上的障礙可以不用費辭,因為那是他一貫反對文言文的說法,亦即,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不能表情達意。第四個原因,材料的散亂缺失也可以表過不談,因為這是所有歷史研究,包括傳記研究所經常要面對的問題。第五個原因,不看重傳記文學。這跟學術研究的潮流有關。胡適的時代如此,現在還是如此。  第二個原因,多忌諱,則是值得略作省思。這個忌諱的傳統顯然由來已久。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裡批評《春秋》的筆法說:「只可惜《春秋》一書,有許多自相矛盾的書法。如魯國幾次弒君,卻不敢直書。於是後人便生出許多『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等等文過的話,便把《春秋》的書法弄得沒有價值了。」為「尊者」、「親者」、「賢者」諱,是人情之常,東西方皆有。每一個寫過文章,甚至是只寫過斡旋或規勸信的人,都一定領略過下筆斟酌的滋味。換句話說,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諱」一直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以及學術論辯的實踐裡。然而,學術與日常生活不同的所在,在於「諱」不能凌駕了「求真」的原則,否則那就成了胡適所謂的「文過」了。「諱」雖然是傳統,但它不能成為一種文化上的藉口來妨礙「求真」,更何況傳統文化裡除了「諱」以外,也有「蓋棺論定」的傳統。更重要的是,「諱」的濫用通常是夾雜了其他的因素,偶像崇拜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為親者諱」,只要無關學術,可以一笑置之。而「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的傳記,寬容地說,是在寫「聖賢傳」;嚴厲來說,是在為傳主塗脂抹粉。在從事學術研究的時候,如果「諱」的壓力與「蓋棺論定」的要求產生衝突,「蓋棺論定」必須成為第一原則。

——引自章节:前言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