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玄虚概念,直面艺术本身,是全新视角的赏乐理论,也是透彻诚恳的入门之书。
——————————————————————
长久以来,非专业听众在面对古典音乐时,总会习惯性地认为感人和悦耳就是作者们的创作目标,也常以为了解到作品的意象、背景、“思想内涵”,便有了欣赏的钥匙,或者会把古典音乐看作一种超凡脱俗的象征和修养身心的良药,而一旦无法把握这些要素,听者就会感到迷茫,觉得古典音乐很难。
本书从艺术与自然状态的区分出发,逻辑清晰地破除了上述固有观念,帮助赏乐者抓住古典音乐的实质,认识其价值所在,对于入门者是实用而有效的指引,对于深思音乐之美的人亦可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作序
著名诗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西渡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大提琴家张博
著名钢琴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吕晓亮
《读书》资深编辑曾诚
著名青年作家唐洬
专业荐读
钱浩,清华大学哲学系硕士、中文系博士,现为高校教师。致力于音乐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也涉猎文学、书法和音乐创作。
假设你收到一份问卷,上边只有一个问题:音乐的功能是什么?(即人为什么要听音乐,为什么要创作和表演音乐?)你会怎么回答呢?对此,我们会有一种发自直觉、无须论证、类似于良知的基本共识:音乐是为了传达情感和愉悦听觉。如果音乐不以此为首要目的,那就是为了实用,比如体操和广告的配乐、节目的前奏和背景音乐、生日歌、劳动号子、法事中的唱诵等等。当然就通常的创作和欣赏而言,我们还是将音乐的存在意义认定为抒情和悦耳。这两种功能自然也是我们感受和评价音乐的基本维度。在《中国好歌曲》一类的节目里,“音乐为了抒情”这一观念可谓得到了最典型的体现。一位陌生的艺人带着原创的作品登台,并且面对评委的椅背演唱(这就把先入为主的情感完全清空了),而他的最大成功就是能把各位专家和在场听众以至屏幕前的亿万观众感动得泪流满面,至少是“浑身起鸡皮疙瘩”。给这样的作者和作品戴上桂冠,推向全国,谁也不会有异议。人们对待音乐的基本逻辑在此就显现出来,即作者是因有情感要抒发才进行创作,表演是一种传达,如果听众被作品深深触动,产生强烈共鸣,这就是好的音乐,否则就不够成功。可是当这一观念与严肃音乐相遇时,就会产生一些“反常”的现象。就拿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来说,这两批作品的地位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分别被尊奉为音乐的“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然而当它们在舞台上被奏响时,听众都是平平静静、纹丝不动的,非但不会有眼泪掉下来,连血压和呼吸都十分平稳。从他们的心理反应来看,甚至连“共鸣”也谈不上。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音乐的目的就是感动人,那为什么催人泪下的歌声其价值和地位永远也赶不上这些叫人“无动于衷”的东西呢?
——引自章节:何必去绕半个地球?...3
仿佛是发自本能一样,我们对于那种规整、如歌的旋律会天然地抱有好感。所谓规整,就是结构端方,句读分明,末尾有稳定的收束。所谓如歌,就是抒情性较强,音线的起伏婉转而不剧烈,其连绵与间断的长度大致符合人的呼吸节奏。你只需重温一下《秋日私语》《二泉映月》《回家》这样的曲子便可理解这里所说的每个特征。你也可以感觉到,钢琴、二胡和萨克斯这时与其说是在演奏,不如说是在歌唱。在听音乐时,人们总是期待这样的“歌唱”,如果怎么也等不来它,就会觉得茫然和吃力。无需多深的理论思辨我们便可以发现,器乐作品越是接近于一个歌曲的模仿物,它就越容易被大众接受,越不会被抱怨“听不懂”。令人费解的是,对于在旋律上的这种近乎本能的审美需要,那些享有崇高地位的器乐曲偏偏是很不愿意去迎合的,这种不迎合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从手法上说,那些作曲家常把一些非歌唱性的器乐旋律或者有歌唱性但并不完整的片段式旋律作为核心素材。所谓器乐旋律,就是那种常含有大幅的跳进、快速的跑动、密集的半音、奇突的变化音等特征的乐思,非常不像歌声,叫人很难哼唱(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开头的第一主题就是个典型)。而片段式旋律就像是上下联少了下联,或者一句话只说了半句,本身没有自足性和稳定感,单听起来会有种思路中断、不了了之的感觉。不过借助它的这一性质来推动音乐发展却是严肃作曲家非常着迷的一件事。还有一种连“半句话”的规模都算不上的更短小的旋律素材,即“动机”,也常作为乐曲的胚胎或灵魂而被认真对待。从作品价值上说,旋律是否如歌以及有多美妙,向来都不是评判这类作品的首要考量。比如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最符合这个标准的要数《爱之梦》《安慰曲第三首》《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但若论他对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力作,还是那首很不如歌的《b小调奏鸣曲》。再比如变奏曲这种体裁,其主题大多是完整的歌唱性乐段,但每一首变奏曲的价值全在于后边一段段千姿百态的器乐...
——引自章节:何必去绕半个地球?...3
乐理与视唱练耳:上 本书特色 张毅主编的《乐理与视唱练耳(上)》将基础音乐理论与视唱、听觉分析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单元为阶段划分,单元内...
《大家都能画:素描基础58课》内容简介:本书内容系统全面,共分为6章。第1章介绍了素描绘画工具的种类及使用方法,并对三大面、五
莫扎特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钢琴与管弦乐队:KV595 本书特色 莫扎特*后一部钢琴协奏曲(KV595)的原始手稿,以前曾收藏在柏林的普鲁士国家图书馆。自第二次世...
比“逍遥骑士”还早几十年,民谣教父伍迪•格斯里就从俄克拉荷马州出发走遍了全美国——不是骑摩托,而是靠扒闷罐车、伸大拇指和徒
库普兰 本书特色 在本书中,david tunley不仅详细回顾了库普兰的大提琴曲,还介绍了管风琴曲、弥撒、经文歌以及室内等作品。库普兰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D...
中外经典歌曲改编钢琴曲 本书特色 《中外经典歌曲改编钢琴曲》精选了151首中外经典歌曲,将其改编成钢琴曲(有些是原作)。曲目包括中外优秀的民歌、创作歌曲、歌剧选...
RipItUpandStartAgainisthefirstbook-lengthexplorationofthewildlyadventurousmusicc...
《钢琴音乐简史》主要内容简介:中国业已成为一个钢琴大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达到了钢琴强国的标准和水平。因为,纵观新中
新编京剧小戏考 内容简介 京剧,有中国国剧之称。1790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又融信昆曲,秦腔中部分表演艺术,吸...
本书就是关于艺术史哲学、叙事结构、艺术终结以及艺术批评原理的。它要问的是像里德那样的艺术究竟是如何地成为历史可能性、这样
车尔尼钢琴初级练习曲-作品599-(大音符版) 本书特色 钢琴入门学习的*佳选择!增加节拍机速度范围和表情记号完善的指法,更适合中国学生练习简明的注释,让学习更...
中国戏曲通史-(全三册) 目录 编写说明修订说明再版说明**编戏曲的起源与形成**章戏曲的起源**节古代歌舞与古优第二节角抵戏与参军戏第二章戏曲的形成**节从庙...
原研哉最新畅销力作,开启未来的设计展望,拓展美学创造力的实践文本,立足本土语境探寻多元文化价值的先驱尝试,以设计为入口畅
最是吴歈声动天-中国昆曲艺术 本书特色 顾坚与“昆山腔”、魏良辅与“水磨调”、梁辰鱼与《浣纱记》、汤显祖和“临川四梦”、沈璟、“汤沈之争”、昆曲繁盛(下)、李玉...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本书特色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病逝。代表作有...
口琴吹奏技法-(随书附赠1张示范CD) 本书特色 黄文胜编写的《口琴吹奏技法》是一本关于半音阶口琴吹奏技法的书。全书内容有二十一章。**章至第十章主要讲解口琴的...
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 内容简介 李贞华教授长期从事“作品分析”和“作曲”课的教学,从教学实践和理论的需要出发,经过长期的研究,写作了这本题名为《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
★观欧洲顶级画家之杰作赏传世艺术画作之精品★《柏林画廊》——不容错过的艺术盛宴!★无论你的目光转向何处,都会有一幅杰作映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我们将去拜访那些声音制造者,那些主宰夜晚的施魔者,通过他们去感受一座城市跳动的脉搏,为你解开
《未妨惆怅是清狂》内容简介:本书作者摒弃了传统的诗句点评和渊源考证,从古今中外文化交汇的视野下解读唐诗之美。看似在谈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