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启蒙”知识档案

“新启蒙”知识档案

作者:贺桂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3

评分:9.3

ISBN:978730131874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12年曾在日本神户大学担任特任准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同时进行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现状文化批评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出版著述《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思想中国——批判的当代视野》《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等。

作品目录

绪论重新定位80年代·中国·文化 1
一、研究视角与知识社会学 1
二、“新时期”意识的由来:一组意识形态框架 16
三、全球视野中的70—80年代转折与中国 27
四、文化与现代化:“五四”传统与现代化范式 40
五、80年代人文思潮的知识谱系考察 58
第一章“回到19世纪”——人道主义思潮 63
引论:人道主义话语与“19世纪的幽灵” 63
一、回到青年马克思或黑格尔:“异化”论与历史叙事 76
二、回到19世纪文学:家国书写和浪漫主义 92
三、回到康德:美学和革命 113
四、一个话语事件:“文学主体性”论争 130
结语:社会主义的自我变革与话语转换 141
第二章“现代派”与先锋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43
一、作为冷战禁忌的“现代派” 146
二、“黄皮书”“地下文学”与全球同步的60年代 155
三、“欠发达的现代主义”和现代性主体的悖论 170
四、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 188
结语:第三世界先锋派的主体性 202
第三章“跨越文化断裂带”——“寻根”文学思潮 204
一、“寻根”思潮:一个简单的轮廓 205
二、“寻根”意识的发生:“乡村”与“中国”的耦合 209
三、“寻根”诗:“废墟”侧旁的民族叙事 227
四、“活的传统”:寻找非规范之根 234
五、“根”的知识谱系:美学、考古与民族史叙事 242
六、文本:话语冲突的场域 253
结语:重新认识中国 265
第四章现代化叙事与“韦伯的幽灵”——“文化热” 273
一、三个知识群体与三种思想动向 275
二、三个文本与三个“故事” 280
三、“文化热”、五四传统与“现代化理论” 298
四、“韦伯的幽灵”:文化主义及其变形 309
结语:超越80年代文化意识 334
第五章“文学性”的知识谱系——“纯文学”思潮 336
引论:“文学性”如何作为问题 336
一、美学谱系:“诗化哲学” 340
二、文学理论谱系:转向语言 348
三、现代文学经典谱系:“重写文学史” 356
结语:“纯文学”的自我批判 364
第六章20世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思潮 368
一、80年代文化场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论 369
二、“文学”与文化政治 375
三、“20世纪”与现代化叙事 381
四、“中国”与全球化想象 392
五、编史学上的现代化范式及其全球语境 405
六、现代文学学科:新体制、新学人、新范式 416
结语:“80年代学术的一个象征” 435
结语重建批判知识与批判主体 437
一、对立与综合:“新启蒙”范式与第三世界批评 438
二、“全球化”时代的批判思想 443
三、创造新的批判语言 448
主要参考文献 456
初版后记 467
第2版后记 471
附录重返80年代,打开中国视野——贺桂梅访谈录 474
· · · · · ·

作者简介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12年曾在日本神户大学担任特任准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同时进行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现状文化批评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出版著述《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思想中国——批判的当代视野》《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等。

精彩摘录

70-80年代的历史转型,不仅是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同样存在着一个中国人对于其所生活其间的空间体认方式的剧烈变迁。那种由冷战格局所划分的世界空间,那种被锁闭在单一民族国家之内的历史体验打破了,而一个敞开的、似乎代表着无限希望与未来的“西方”的出现,在重组着人们关于世界空间的想象与体认方式。而这种体认,与19世纪后期乃至20世纪70-80年代之交的西方一样,是一种时空压缩的体验,即一种在单一民族国家内部体验“全球化”时所感受的那种“结构性的空缺”。这种因政治经济导致的空间变迁,也就并非不可能回馈为一种美学上的反应。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不仅60-70年代的“黄皮书”及其散播是中国在全球空间格局中位置错动的表现,在其影响下出现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实践,亦可视为对这种空间错动的一种美学反应。

——引自章节:二、“黄皮书”“地下文学”与全球同步的60年代 155


或许更为直接的表述是: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话语从来就不仅仅是为了“解放”人,而是为了重新将人组织到现代社会的制度性关系体制当中。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的表述方式,这种人道主义话语总是只强调其作为“解放者”的一面,而策略性地隐瞒起其所构建的“秩序”的一面。

——引自章节:三、“人性论”、家国书写和19世纪浪漫派文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