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枣诗文集

张枣诗文集

作者:张枣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1-3

评分:8.9

ISBN:9787541159206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 梅花便落了下来”

♣️ 张枣逝世十一周年后,迄今全部诗文首次结集

♣️ 全新收录张枣书信、佚作等大量珍贵文字

♣️ 附《张枣年谱简编》,可作张枣研究重要材料

——————————

诗人张枣迄今发现的全部诗文,共五卷:《诗歌卷》《诗论卷1·现代 性的追寻》《诗论卷2·讲稿随笔》《书信访谈卷》《译作卷》。

《诗歌卷》:迄今发现的张枣诗作全收录,包括近年新发现的《拉丁黑门》《北京城的碎片》等13首首版《张枣的诗》中未收录的新诗;

《诗论卷1·现代性的追寻》:张枣在留德期间的博士论文,从一个当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出发,构造了一种个人的新诗史逻辑,梳理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史;

《诗论卷2·讲稿随笔》:收录张枣的讲稿和文章,讲稿部分是极其精彩的现代诗歌课,其中新收入张枣关于卞之琳、闻一多的比较文学讲稿数万字,以及《雪花》等数篇短文;

《书信访谈卷》:张枣书信内容首次出版,萃集张枣写给友人、同行和学生的六十余通信件,收信人均为当年书信的背景和缘由作了笺释;

《译作卷》:张枣的译诗、译文合集,卷末附有编者颜炼军编纂的《张枣年谱简编》。

作品目录

《诗歌卷》
《诗论卷1·现代性的追寻》
《诗论卷2·讲稿随笔》
《书信访谈卷》
《译作卷》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枣(1962-2010),湖南长沙人,当代杰出的汉语诗人。先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学院。1986年赴德,曾在特里尔大学、图宾根大学求学,并获文哲博士学位。21世纪初回国,先后在河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任教,2010年3月8日因患肺癌去世。张枣通晓英、德、法、俄等外语,他广泛采撷中西诗歌元素,以精妙的诗艺自成一家风格,在海内外享有卓著的声誉。张枣生前出版过一本诗集《春秋来信》,参与主编出版过一本《德汉汉德词典》。去世后《张枣的诗》《张枣随笔集》等作品陆续被整理出版。

编者简介:

颜炼军,张枣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期间的学生,编辑出版张枣著作多种。现任教于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已出版《象征的漂移》《诗的啤酒肚》等著作。

精彩摘录

当然,强行划分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纯粹是教学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没有意义,因为人类对诗意的追求从来没有古典和现代之分,否则就脱离了人性,诗意是人性的一部分。对于现代诗歌的解,不是诗歌遇到了困境,而是教育遇到了一个困境,面对现代歌我们缺少方法,以致我们成了半文盲。

——引自章节:《诗论卷2·讲稿随笔》


在一个现代工业文明批评者的眼里,现代成了一个刹不住的列车,所以我们今天年轻的孩子一开始就适应了市场经济,所以你们刚刚生下来,对物的繁多已经习惯了。可是在80年代,在物被人们简化成最简单的东西的时代,它对人们的冲击力是很大的,这个物在哲学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严重地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其次,物剥夺了人类的家园,物使人的乡村风景变成了城市风景。对20世纪初的第一批艺术家和敏感者,也就是现代主义者来说,这就造成了主体的被压抑,因为物大于人,对物的消耗,对物的追求,以及对物的占有,成了人类的神,物成了神。人类自己的欲望成了神,人的精神性被剥夺,后果就是我们离不开物质,离不开物欲,我们生活的目的基本上是物欲的目的,我们生活的意义被简单地定义为完成物欲。比如,你毕业后要找工作,然后赚钱,而后买房,买房后又要买车,也就是说,你的生活变得一眼就可以看到未来。人一辈子最美好的时光,就被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冲击掉了,生命的意义被低值化了,而且你不可颠覆,也不知道该怎么颠覆。这种消极性的处境,就是现代性的批判者和文艺的现代主义者意识。到的问题,他们认为,我们失去了生命的家园,被物化,认为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现代生活就像坐进监狱,一眼就可以看见未来。”

——引自章节:《诗论卷2·讲稿随笔》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