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导论

现象学导论

作者:[美]肖恩·加拉格尔(Shaun Gallagher)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4-15

评分:9.1

ISBN:978730029268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对于学生和哲学家来说,肖恩•加拉格尔的这本新的导论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对现象学领域和当代哲学争论状态的一个出色而简洁的概观,而且通过考察现象学对其所应用的那些学科的效用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处理问题的崭新方式。加拉格尔回顾了经典现象学的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帝、萨特等人)所提出的那些核心洞见,以创新的方式更新了其中的一些洞见,并且表明,他们是如何与哲学和心理学中正在进行的争论直接关联在一起的。对现象学方法以及意向性、时间性、具身、行动、自我和我们理解他人的能力的各种解释都被整合进了一个融贯的当代陈述中,这表明了,为什么现象学仍然是一种活跃的、有生命的哲学进路。

本书的每一章首先是对经典分析的讨论,然后继续表明这些经典分析与当代哲学中有关人类体验的具身、生成和延展进路的各种争论之间的相关性。在这一过程中,加拉格尔引入了一些新颖的解释,这些解释表明,现象学如何能够对这些争论的术语产生影响,同时又被这些术语影响。

文摘:

现象学哲学起源于埃德蒙德·胡塞尔的著作,在欧洲哲学家如马丁·海德格尔、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等20世纪的许多思想家那里得到延续,并在过去50年里经历了不断更新。我们看到,它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始于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早期著作)到医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在休伯特·德雷福斯的工作中),到神经科学研究(在弗朗西斯科·瓦雷拉的工作中),到最近的表演艺术和所谓的“批判的现象学”研究,再到涉及种族、性别和残疾的社会与政治问题研究。

在这本简短的导论性著作中,我试图展示一种历史感、一些方法、哲学问题和现象学的应用。每一章都从经典现象学哲学家提出的一些问题开始,然后展示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最新思考。这些问题涉及现象学如何与经验科学相关联、第一人称体验的本质、意向性、时间性、自身和我们对他人的经验。其中许多问题都与最近关于具身(和生成)认知、行动理论和动力系统理论的讨论有关,我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

在本书问世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现象学在表演研究和批判理论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在这篇序言的剩余部分,我将简要概述这些新的发展是如何使用现象学的。

就表演来说,在诸如竞技体育和表演艺术(例如,舞蹈、音乐表演、戏剧)等领域,问题不仅在于体验的本质是什么,而且包括这样的体验在娴熟的表演中起什么作用。自从德雷福斯关于专门知识的现象学著作出版以来,许多研究者对他关于专业实践中意识之最小作用的描述提出了异议(例如,Dreyfus 2002)。例如,一个运动员或一个舞蹈演员不假思索地按照流程自动完成所有动作和表演,这一观点已经受到无数质疑,质疑者认为,身体觉知、对环境因素的密切关注,甚至慎思,都在专业实践中发挥了作用(例如,Hffding 2019;Montero 2015)。关于用心的(mindful)表演与自动的、机械性的表演或者接近于运动控制的自动方面之间的关系,表演与感受(情感因素)、环境特征(如音乐表演中的乐器和音乐本身)以及社会的、文化和规范性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都有大量问题被提了出来。根据这些最新研究,专业表演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具身和情境化的认知过程,这些过程不能被还原为自动的或最小的意识形式。

例如,对音乐表演(Schiavio et al.2017;an der Schyff 2019;an der Schyff & Krueger 2019)和更一般的审美表演(aesthetic performances)(Grant et al.2019),甚至对宇航员在太空飞行中关于敬畏和惊奇的审美体验(Gallagher et al.2015),许多这样的研究都得益于现象学访谈技术(phenomenological interview techniques)的使用。的确,这些“第二人称”方法的使用(人们试图利用这些方法去理解他人的第一人称体验)已经成为人们日益感兴趣的话题。其中的一些技术是由弗朗西斯科·瓦雷拉在巴黎的研究团队开发的,并已用于神经科学研究(Petitmengin 2006)。这种访谈法是一种定性研究工具,试图详细捕捉他人的体验,它需要训练,现在被称为“微观现象学”。

现象学精神病学也开发了类似的访谈应用,以描述那些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病人的体验(Parnas et al.2005;Sass et al.2017)。他们对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特别是治疗和表演艺术交叉的临床环境——如运动和舞蹈治疗(Koch,Caldwell & Fuchs 2013)——或身体现象学作为临床推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临床环境(Rhricht et al.2014;berg et al.2015)有深入而广泛的研究(Rhricht et al.2014;berg et al .2015)。

现象学也适用于一组非常不同的问题,即与压迫、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有关的问题。这样的一些研究可以追溯至弗朗茨·法农(Franz Fanon 1952)的著作,他是来自马提尼克岛(Martinique)的一位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他对殖民主义提出了批评,其中包括与萨特和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的论争。在他最著名的一部著作中,法农以梅洛庞蒂对身体图式(对知觉和运动控制很重要)的分析为基础,表明这种分析忽略了他所谓的历史种族图式(historicoracial schema)。作为一个生活在殖民地社会的黑种人,他的体验,包括他移动和体验自己身体的方式,都受到种族偏见的影响,这种偏见经常(或许总是)体现在白种人殖民者的目光、手势和态度上。

类似的分析也可以在女权主义作家身上找到,例如艾瑞丝·玛丽安·扬(Iris Marion Young)在她1980年的经典散文《像女孩一样抛球》(Throwing Like a Girl)中,把矛头对准了欧文·斯特劳斯(Erwin Straus)和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的观点。扬认为,文化,特别是女孩被培养的方式,而非生物学,导致了不同的运动可能性(或不可能性)——也就是说,不同于标准现象学的“我能”概念(胡塞尔)或运动意向(梅洛庞蒂)。扬也受到了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性别存在的现象学,认为性别是强制的规范性实践的产物。在她看来,她的性别存在现象学是对一切现象学的普遍性主张的矫正。与此同时,她从正面援引了梅洛庞蒂的观点,即意向性行动的现象学规定了我们在世界之中存在的不同方式。

法农和扬只是日益增加的批判的现象学文献中经常被引用的两个来源。批判的现象学家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用现象学来揭示和探究:不公正的社会安排、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针对残疾人的态度如何塑造了世界各地许多人的生活(Weiss,Murphy & Salamon 2020)。

我们刚刚讨论的对娴熟的表演和批判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是现象学最近做出创新贡献的领域。这一事实,连同其在精神病学、治疗和更广泛的医疗实践、神经和认知科学、教育、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持续应用促成了两个观察结果。第一,现象学作为一项研究计划仍然活跃并且发展良好。第二,通过这些不同的应用,现象学作为一项哲学事业可以不断得到修正。现象学不是简单地重复自己;相反,一如往常,它不断将自己转变为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心灵、世界以及如胡塞尔所说的所有事物本身。

肖恩·加拉格尔

2020年5月14日

作品目录

导言:现象学的处境
1.什么是现象学?
1.1作为复数的现象学
1.2历史背景与前景
1.3消亡与重生
1.4一种不同的现象学
1.5延伸阅读
2.自然主义、先验主义和一种新的自然化
2.1数学与心理学
2.2自然主义的解释与先验的解释
2.3新自然主义
2.4运用现象学的一些自然方式
2.5延伸阅读
3.现象学方法及其重新定义
3.1自然态度
3.2悬置
3.3现象学还原
3.4重新定义本质还原
3.5关于第一人称视角和语言的一些问题
3.6延伸阅读
4.意向性
4.1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4.2意向活动意向相关项
4.3生成的意向性
4.4延伸阅读
5.具身与质素之维
5.1质素:一个感觉概念
5.2对胡塞尔理论的批评
5.3质素与感受质
5.4具身与质素体验
5.5对生成解释的深化
5.6延伸阅读
6.时间及对时间的再定义
6.1体验时间
6.2胡塞尔的分析
6.3时间性的普遍性
6.4再论时间:原印象与生成结构
6.5延伸阅读
7.自身与第一人称视角
7.1充满分歧的传统
7.2自身的前反思的和最低限度的方面
7.3拥有感
7.4第一人称视角
7.5延伸阅读
8.生活世界、行动、叙事
8.1生活世界
8.2转动桌子
8.3行动与行动主体
8.4叙事尺度
8.5延伸阅读
9.主体间性与第二人称视角
9.1先验主体间性
9.2与他人共在
9.3社会认知的标准观点
9.4社会认知的现象学进路
9.5社会认知中的叙事尺度
9.6再论先验主体间性
9.7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肖恩•加拉格尔,美国孟菲斯大学莉莉安和莫里•莫斯(Lilian and Morrie Moss)杰出哲学教授,他同时在英国的赫特福德郡(Hert ford-shire)大学担任教职,而且也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荣誉哲学教授。

译者:张浩军,甘肃武威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2008),德国科隆大学胡塞尔档案馆访问学者(2014.8—2015.8),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1.4—2012.4),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等,主要从事现象学、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比较研究等。在《胡塞尔研究》(Husserl Studies)、《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3部,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项,先后...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行动主体也是提供叙事的主体,这些叔事问他人解释或证立他们的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要能产生自身叙事的话,实在的行动主体需要四种能力:①时间顺序(temporalordering)②最低限度的自身指称(minimalself-reference);③情节/自传记忆(episodic/atgraphicalmemory);④元认(metacognition)。时间排序能力(eapacityoftemporalordering)。叙事涉及一个双重的时间结构。首先,有一个内在于叙事本身的时间框架,有一个在其中一个事件接着另一个事件的系列次序(serialorder)。这个内在的时间框架有助于叙事结构的形成。利科(1992)指出,在叙事中有一种“不-致”和“一致”的辩证法。每个事件,当其出现在叙事中时,都是某种新的和不同的东西(不一致性);然而在另一种方式中,每个事件又都是一个系列(一致性)的一部分,它由之前到来的东西决定,而又限制即将到来的东西。一致性和不一致性的架构组成了故事的基本情节。然而,即使没有情节,叙事中也总是有一个系列次序。人们可以根据麦克塔格特(McTaggart1908)所谓的B-系列(B-seis)来思考叙事的内在系列次序,在B-系列中,一个事件接着另一个事件。一旦这一次序被确立起来之后就不可改变了。也就是说,如果事件X在事件Y之先,那么它就始终如此。美国革命战争发生在法国革命之前,这一事实不依赖于这些事件发生于多久之前。然而,在叙事内部,一系列具有确定的客观次序的事件可能被无序地呈现出来,这种情况可能会以多种方式、多种原因发生,例如,通过先呈现事件Y,接着返回(倒叙)事件X来造成一种戏剧效果或一个合理的解释;抑或可能是叙事者不知道(或记错)事件的客观次序,并认为事件Y确实发生在事件X之前——只是一个简单的错误而非刻意的戏剧效果。如果...

——引自章节:8.4叙事尺度


尽管事实是知觉的对象从来都不会被完整地知觉,但我们可以就体验本身给出一些不同的说法。我们能说人的体验本身是完整地被给予的吗?至少根据胡塞尔1913年的《观念》体验不是在各种侧显中被给于的,而是以一种绝对的方式被给予的(Husser11982)。对于体验本身来说,没有我无法达到的其他侧面。在对自身的体验中,它是绝对完整的。当我们关注体验本身时这是对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的一种关注———我们开始把握到体验的某些特定方面,而这些方面是不能先验地被思考的。这里有某个先天的方面限制了我们的一切视觉,也就是说,我们的视觉始终需要一个视角,而视角限制了一切对象向我们显现的方式。这是在我们对世界的视觉体验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此外,我们是通过现象学的直观认识到这一点的,现象学的直观意味着我们无需推理就知道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因为体验本身是绝对地被给予的。然而,我们应该一个限定条件,因为我们开始注意到,既然连体验也需要时间,那么它就不是如此绝对地或完整地被给予的。当部分体验在场时,它以前的部分体验就不在场了。然而,这也是我们能够描述的东西。事实上,在现象学还原中,还存在进一步实行先验还原,即向纯粹体验本身还原可能性。

——引自章节:3.3现象学还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