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康传

路易斯·康传

作者:[ 美 ] 温迪·莱赛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浦睿文化

出版年:2021-5

评分:8.6

ISBN:9787556123742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路易斯·康传》生动描绘了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传奇人生。他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串起美国20世纪的整个建筑史和文化史。

1906年随家人从爱沙尼亚移民美国费城时,康是一个脸上带着严重伤疤的6岁男孩,从小就需要打好几份工补贴家用。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他交出了漂亮的人生答 卷。他不断发挥画画的天赋,在高中立下成为建筑师的志向。此后50年,他一步步跻身于建筑大师的行列。在生命的最后15年,他完成了10余件杰作,成为美国建筑界的尺度和标准,深刻影响美国建筑的发展。

康被同事、同行、学生评价为一个温暖、迷人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隐藏在一系列面具之下,周旋于3个家庭之间,过着多重生活的男人。通过和康的家人、客户、同事、同行、朋友的深入访谈,作者还原了康复杂的一面。

在康的生平故事之间,作者穿插介绍了康的5座经典建筑。通过极具现场感的笔触,作者带领读者穿行于这些静谧而有力的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编辑推荐****

一、他的建筑,将颠覆你对现代建筑的所有想象。

康留下的建筑不多,但几乎每一座都成了建筑爱好者的“麦加圣地”。它们以纯粹的几何造型、裸露坦诚的材料、由光创造的优雅空间,给人绝美的震撼感受。

获奖作家温迪敏锐地捕捉每一座建筑的核心精神,用极具现场感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行于康的代表性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他的故事,串起了20世纪美国的建筑史和文化史。

6岁举家移民美国费城,因脸上的伤疤被嘲笑为“刀疤脸”,家境贫寒,一边上学一边打好几份工;在建筑行业苦苦挣扎30年,一直默默无闻,在生命的最后15年用10余座杰作,跻身一流建筑师行列,深刻影响美国建筑发展……

康的人生故事,激荡着不向命运低头的理想主义,糅合着20世纪初移民的“美国梦”、“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高歌猛进、5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等社会背景,勾勒出一段精彩纷呈的美国往事。

出现在书中,与康的人生故事交织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罗伯特·文丘里、弗兰克·盖里、丹下健三、贝聿铭……

三、这本传记,国内外都好评如潮。

⭐️ 本书生动而翔实地展示了路易斯·康的人生以及代表性建筑,揭示了路易斯·康是如何成为路易斯·康的。 ——童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本书平实细腻,是关于路易斯·康的最好的传记。 ——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本书非常忠实地记录了康的生活,带我重温了和路相处的美好时光。 ——巴克里希纳·多西(印度首位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康生前好友)

⭐️ 很少有建筑师传记能够同时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又振奋人心,这本书做到了。——保罗·戈德伯格(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

****媒体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2017年年度选书

⭐️ 本书以详尽的研究和诗一般的语言,向这位致力于为公共空间带来美的建筑师致以恰如其分、亲切无比的礼敬。——《出版人周刊》

⭐️ 无疑是对康的生平和事业最完整的描述,调研翔实,文笔优美。——《纽约时报》

⭐️ 优美而引人入胜。书中出现的康生命中的女人,并不仅仅围着康转。这本传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从根本上接受了人类生活的混乱。——《华盛顿邮报》

⭐️ 杰出的传记,深刻洞察了康的内心世界和其建筑的内在生命。——《科库斯书评》

⭐️ 研究非常深入,精准捕捉到了康的魅力。——《经济学人》

⭐️ 优秀的作品,作者尊重康的信念:如果一个人花时间聆听手头的材料,他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作品目录


结局
在场: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准备
在场:金贝尔美术馆
经历
在场: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成就
在场:孟加拉国国会大厦
抵达
在场: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德巴德分校
起源
尾声
延伸阅读
致谢
· · · · · ·

作者简介

温迪·莱赛(Wendy Lesser)

美国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纽约时报》《伦敦书评》《纽约书评》等著名媒体撰稿人,文艺杂志《三便士评论》创始人和编辑。著有《寂静之声的音乐:肖斯塔科维奇和他的十五部四重奏》《我为何阅读》等10余部作品,荣获美国艺术和文学学院颁发的莫顿·道温·扎贝尔批评奖(Morton Dauwen Zabel Award)、玛菲尔德艺术作品奖(Marfield Prize)等。

精彩摘录

“这里的设计可以说是妙极了,完全考虑到了设施设备管理人员的需求。”蒂姆·鲍尔(TimBall)如是说。他是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维修主管,现在正带着你对康精妙的设计做一次特别的参观。“它让我们可以在维护、修理、清洁的同时,不打扰到实验室的使用人员。一开始修建这样带有相同高度间隔层的建筑花费不菲,但自它建成以来,研究中心大约已经获得了6倍的回报。”鲍尔告诉你,他最近花了14个月的时间,替换了实验室所有的过时设备,给这里的加热、制冷、清洁、电力功能全升级换代,但并未改变建筑,同时也并没有对科研人员产生任何干扰。“我不知道这个国家的其他科研建筑能否做到这一点。”他说。

——引自章节:在场: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