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自序

三松堂自序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1-5-1

评分:8.5

ISBN:978710807072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1949年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作品目录

《自序》之自序
一 社会
清末帝制时期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二 哲学
20年代
30年代
40年代
50年代及以后
三 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
四 展望
明志
文 摘 西南联合大学
· · · · · ·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1949年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精彩摘录

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因事见理,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就理论理。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殊相讲到共相,从特殊讲到一半,从具体讲到抽象,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开始就讲一般,从共相到共相。习惯于读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对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我开始是看不懂的。这个不懂,主要的不是文字上的问题,而是道理上的问题。主要的是不懂一般和特殊的区别,理论思维没有过关。对于像柏拉图所说的,具体的东西是可见而不可思,概念是可思而不可见,当时觉得很难懂。当时认为概念和具体的东西使并排放着的,不过有完全或不完全之分而已,为什么一者是可思而不可见,一者是可见而不可思呢?见和思又有什么区别呢?后来逐渐认识到,概念和具体的东西并不是一类的,而是属于两个世界的,所以并不是并排放着的。这里所说的两个世界是就逻辑上说的,不是就空间上说的。

——引自第211页


有些人学问很大,可以下笔千言,但写出来的诗并不是诗,尽管可以完全符合格律,也可以分成一行一行地写出来,但就是不是诗。

——引自章节:清末帝制时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