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思想史

事件思想史

作者:刘阳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5-10

评分:8.6

ISBN:978757601145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刘阳,生于杭州,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现代西方文论与后理论研究。出版个人学术专著7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课题。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五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上海市社科新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第八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以及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美学)等荣誉奖项。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作品目录

绪论 前事件思想
一、“事件”词源考
二、史源与问题意识
三、范式革命的前事件性
第一章 事件的存在根基——尼采、海德格尔与巴赫金事件论
一、地球事件、大政治与黑格尔
二、戏剧作为事件:超越认识
三、Ereignis及居有事件
四、在言说与抑制之间
五、行为:存在即事件
第二章 事件的早期酝酿——拉康、列维纳斯与利科事件论
一、不可逆的破裂:事件与征候之别
二、事件的他异性:在超越中保持自我
三、非树也非块茎的异趣
四、事件、结构与叙述
五、区分事件的内外面
六、隐含的主观性、目的论与准存在
第三章 事件的话语特征——布朗肖与福柯事件论
一、存在的出格:虚空与沉默
二、前期理性批判话语的酝酿
三、后期的强化与事件的引出
四、文本线索的清理
五、《方法问题》与事件思想
六、福柯事件思想要点
七、事件由此与理论:若即若离
第四章 事件与各种思想的融渗——利奥塔、朗西埃、马里翁与斯蒂格勒事件论
一、与索绪尔相区别以及强度分割
二、死亡驱动:剧场装置与事件的精神分析源头
三、事件无场所:言说过度与原初立法
四、从现象学的被给出性到事件
五、因果两义、负熵与事件的双重因果
六、滞留、前摄、技术与事件即输入
第五章 事件在欧陆的内在性展开——德勒兹与维利里奥事件论
一、事件所吸收者:从斯多噶到怀特海
二、意义逻辑与事件
三、概念:事件而非本质
四、发生于表面的事件
五、从事实向事件的转化
六、事件也来自驱动影像
七、时间加速对空间的取代与事件的光学深度
第六章 事件在欧陆的超越性展开——巴迪欧与齐泽克事件论
一、情势中的事件位
二、一之溢出:事件是其产生的后果整体
三、事件与文学:奇幻阐释
四、恩典性、电影与事件
五、超出原因的结果及去事件化问题
六、视差与深描唯物主义:事件的前沿进路
第七章 事件的解构性推进——德里达与南希事件论
一、解构与事件
二、文本线索的清理
三、从重思述行(操演)到事件
四、另一种作为事件的重复
五、签名与他者介入
六、写作事件:出处依据及其后理论意义
七、可能的不可能性:无条件好客的事件伦理
八、南希与《事件的惊奇》
九、空时间、创造与作为事件的民主
第八章 事件的英美面相——伊格尔顿与阿特里奇事件论
一、文学:从本质到事件
二、作为事件的语言
三、文学事件:概念出处与原理形成
四、独异性:非偶然、非唯一与非光晕
五、驳难与辨正
第九章 事件谱系的分析哲学张力——蒯因与戴维森事件论
一、事件的个体性及其本体论
二、事件是否来自单称词项及语句
三、作为细节的事件
四、心理事件:理由、行动及对文论的启迪
第十章 事件谱系的反事件张力——迈克尔·索亚事件论
一、事件与日常对立?
二、对立的症结:从批判巴迪欧事件论切入
三、叙事发展同质性与现代主义
四、中断/重复之冲突:跳跃美学
五、反事件推演:从日常的巧合性到巧合的日常性
六、由此对一个学术史拐点的深度澄清
第十一章 事件谱系的情感与审美张力——罗马诺与马苏米事件论
一、基于现象学的事件解释学
二、作为内在事实的事件
三、事件的时间性特征
四、时间性的主客观织体
五、关系/参与和定性/创造:事件即审美政治
六、活的抽象、情感调性与恰到好处
七、2019年新进展:并行进化以及身体事件
第十二章 事件研究在东方——小森阳一、伊莱·罗纳与我国学界事件论
一、语言与体验:作为事件的阅读
二、从概念、参照系到事件的出场
三、扬弃德里达与德勒兹事件论
四、走向文学事件论与限度伦理
五、文学事件及其九条原理
六、在近似项比较中进一步析疑
七、事件思想在我国的初步播扬及独异性论争
第十三章 事件思想的最新发展与演进逻辑
一、克拉克:Singularity的诗学
二、阿曼德:从超越事件/状态二分法到幽灵性
三、哈特与奈格里:生命政治作为事件
四、马德与德拜:物、自然作为事件
五、扎巴拉与格朗丹:事件获得本体论解释学意义
六、费拉与威克斯:超戏剧事件及震惊美学
七、基尔:在剧场事件中将当下历史化
八、曼彻斯特学派:人类学在事件情境分析中
九、帕西菲奇:事件的主体机制
十、卡普托与克罗克特:进入2018年的事件及其好客
十一、韩炳哲:他者与事件在2019年后的今天
第十四章 开放的结论:环绕事件的九个问题
一、从差异到差异之外
二、复调、线索与张力
三、观点间的30处贯通与10点存异
四、折返:事件思维方式与传统的联系与区别
五、事件与叙述的关系
六、伦理在事件中的展开
七、事件思想在创作中的初步实践
八、事件思想在研究中的初步实践
九、事件思想在教学中的初步实践
余论 一个观察视角:事件与后理论的联结理据
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对照表
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刘阳,生于杭州,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现代西方文论与后理论研究。出版个人学术专著7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课题。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五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上海市社科新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第八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以及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美学)等荣誉奖项。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精彩摘录

卡普托認爲,一方面,名稱包含著事件,並通過在相對穩定的統一名義中容納事件來給事件一種臨時的庇護;另一方面,事件是無法實現的,它們使名字因承諾未來而變得焦躁不安。名字作爲自然語言,由歷史構成,事件則是一些不自然的、怪異的、幽靈般的東西,其聲音永遠是柔和的、低沉的,容易被忽視或歪曲。一個事件總有一些不可得的與無條件的東西,而名字卻屬於有條件的與可編碼的能指串。事件是包含在名稱中的開放式承諾,名稱卻不能包含、也不能傳遞承諾。沒有一個名字能比一個時間更具特權,在事件中聚集的力量總是有可能以其他名稱、條件、時間與文化被釋放,“將出現”是事件的構成要素。

——引自章节:绪论前事件思想


卡普托還表明,事件具有不可還原的時間特性,其運動不被普通事件的滴答聲所控制,而總是與一個轉變的時刻有關,這個時刻將我們從現在的束縛中釋放出來,並以一種使我們有可能獲得新的出生、新的開始、新的發明的方式打開未來,即使它時常會不斷喚醒充滿了危險的記憶。卡普托最終回到神學詮釋學語境,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使用上帝的名字是一種不穩定的行爲,這種行爲僅僅把我們暴露於以上帝之名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因此需要對事件進行準現象學的還原,從事件之名還原至其充滿召喚與激發的結構。

——引自章节:绪论前事件思想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