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好孩子

培养好孩子

作者:许晶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5-30

评分:7.7

ISBN:978757600015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许晶,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人类学系附属助理教授,美国教育科学院斯宾塞博士后研究员。清华大学学士和硕士,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并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完成发展心理学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包括儿童发展、道德伦理、教育与家庭、社会认知、跨文化比较。研究成果发表于人类学、心理学、中国研究、东亚研究等领域的中英文期刊,包括American Anthropologist, Etho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PLoS One,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Cross-Currents: 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Review,《社会学评论》《清华社会学评论》《广西民族研究》等,探讨社会文化环境与心理认知机制如何共同形塑人类道德发展。

作品目录

致谢 001
序一 007
序二 011
导言:做个好孩子 001
“交通信号灯”的故事 003
道德与儿童发展: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对话 006
中国道德发展:过去与现在 012
田野地点与方法论 018
第一章 道德培养:教育热望与焦虑 041
于幼儿时期树立道德基础 048
小环境:中国教育前沿的道德生态 058
在变迁的道德环境中培养道德 092
第二章 将心比心:同理心濒危之时 095
“与人为善”的困境 097
从孟子到同理心的再发现 099
社会中的基本人性:小悦悦事件 103
同理心的矛盾教育:通往利他主义的艰难道路 109
在发展情境下培养同理心 124
第三章 协商“财产”分配:所有权和公平原则的争议空间 127
财产分配与道德教化 129
认识财产归属:所有权意识的出现 135
学习资源分配:公平观念的出现 142
解决纠纷:协商与执行分配规则 147
财产、道德和“纯真”儿童 157
第四章 分享话语和实践:自私的孩子、慷慨与互惠 161
“魔童”的故事 163
培养平等主义分享 166
策略性分享的实践 175
揭示策略性动机:现场实验的探索 182
当发展的心智遇上演变的文化:合作动机与“关系” 196
分享、慷慨与自私的儿童 200
第五章 规训“小皇帝”:在多变立场中寻找出路 203
再论“管教”:中国式育儿 205
管教“小皇帝”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212
“不可取特质”的表现:访谈与观察中的证据 219
寻求“中庸之道”:管教中对不同观点的平衡 226
斗智斗勇:学校和家庭的管教动态 245
培养好孩子:在多变立场中寻找出路 256
结论:做个好人 259
智识追求与个人反思之旅 259
一个关于中国道德发展的故事 260
探索未来 264
注释 269
参考文献 275
· · · · · ·

作者简介

许晶,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人类学系附属助理教授,美国教育科学院斯宾塞博士后研究员。清华大学学士和硕士,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并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完成发展心理学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包括儿童发展、道德伦理、教育与家庭、社会认知、跨文化比较。研究成果发表于人类学、心理学、中国研究、东亚研究等领域的中英文期刊,包括American Anthropologist, Etho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PLoS One,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Cross-Currents: 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Review,《社会学评论》《清华社会学评论》《广西民族研究》等,探讨社会文化环境与心理认知机制如何共同形塑人类道德发展。

精彩摘录

更深一步分析,育儿者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是谦让的美德与虚伪的恶习之间的矛盾,更是根植于对孩子们的“真”“善”之间的矛盾想象。只有在一种情况下谦让才是真正的美德,那就是出于真诚的目的,单纯为了别人好;一旦动机不“纯真”,谦让就变成了虚伪。一方面,如中国自古以来的育儿观念所强调的那样,孩子纯真的天性,是人类美德的基础。保护儿童的“纯真”本身就是道意义上的善举。另一方面,考虑到资源分配这一具体领域,一个“纯真”的小孩,可能意味着这个孩子想要占有他想要的一切,这却是自私的表现了。这时候,孩子的“纯真”成了灰色地带。在如今的育儿话语当中,儿童天性”这一看似简单的概念,往往作为积极的解放性力量被建构起来,实际上却是日常社会化经验中有争议的道德空间。

——引自第157页


我们往往认为道德规范是社会“强加”在孩子们的头脑里,认为这些规范主要经由奖惩而被“内化”。但事实并非如此。儿童其实对于伤害与关怀、合作公正持有先验假设,这正是他们能够习得社会道德规范的原因;就好像人类因为有视神经系统才能感知视觉。中国传统隐喻在此非常贴切,培养孩子就像是培育一棵树苗。你能够通过给树苗施肥、修剪杂枝、清理杂草来帮助它一一但是真正实现生长的是树苗本身,而不是你。道德是习得的,习得过程需要帮助,但道德并不是被教出来的。

——引自第8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