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

作者:李玫瑾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1-6

评分:8.4

ISBN:978754267422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大人只有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

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他,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

人们一直认为“育”只是用嘴给他讲道理,却忽略了还可以通过动作和各种接触来进行,即“养”的过程本身就是育。

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这种社会行为确实需要学习,但前提是父母要有意地培养他的这种行为,让他建立一套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内容简介】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作品目录

序言
第一章家庭是人生的起点
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
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孩子的问题多是身边的大人造就
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
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
家庭功能体现在父母的修为中
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第二章心理彰显人之灵魂
遗传与生理相当于“心理硬件”
人的心理遗传中包含着祖上的修为
早年养育相当于系统软件编程
心理系统有缺陷会成终身“漏洞”
意识水平标志着人的心理水准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心理不成熟
跳出自我中心,才能更好地识人识己
人的许多潜意识活动常常不自知
改变认识是做思想工作的重点
让心理困扰者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要义
情绪是观察心理的窗口
情绪需要表达,更需要管理
情绪宜解不宜结,否则容易得“心癌”
个性是人的“心理名片”
危险人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养育方式有关
第三章心理发展有迹可循
谈恋爱要先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
谈对象怕不可靠,问两个问题就知道
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即可知他是什么样的人
同一类人有相似的心理发展路径
心理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
心理发展还呈阶梯递进的模式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
对成年子女要学会放手与接受
为老不尊者早就存在个性缺陷
.......
· · · · · ·

作者简介

李玫瑾,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谁在犯罪》。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养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她的相关讲座被广泛传播,以其内容为主的著作《幽微的人性》也因此广受好评。

精彩摘录

尽管我没有大规模的统计数据,但这种相关性仍可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观察。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差别较大,也容易观察到一些与性格、脾气相关的事实。大凡在鱼米之乡生活的人,性情多比较平和,如四川的成都、江苏的无锡等。因为自然条件好,水里有鱼虾,地里四季有青菜、野菜,吃的东西不那么匮乏,就不用所有的人天天外出劳作,女性可以留在家里做些女工,孩子一哭喊,除妈妈外,奶奶、姑姑等都可以过来搭把手,孩子的痛苦很快就会得到解除,长大后性情也就较为平和。再看一些贫瘠的地方,天寒地冻,或沙多水少,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往往全家都要出去活,妈妈经常喂完奶就把孩子搁在炕上,然后到门外帮忙或给全家人做饭。孩子醒了哭喊,可妈妈手里的活不能马上停下来他只能等着,有时吃了奶肚子胀,难受的孩子又不能翻身,只能哇哇大哭,大人们还找理由:哭可以长劲!是的,他们长出来的劲儿全是蛮劲,暴脾气。其实,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引自章节:心理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


我在研究犯罪心理现象时发现,一些行为态的犯罪人大多表现出言语木讷的情况。他们说话不流畅,在对话时,他们经常为选择某些词语而在那里半天不吭声。若要求他们与人讲理,他们肯定发怵。正因为在言语表达上有困难,他们更倾向于动手,甚至也不愿别人动嘴,因为他说不过别人。言语木讷的男性如果犯罪,多为突然袭击式的硬暴力;而同样言语木讷的女性假如犯罪,则多呈隐蔽的软暴力,如投毒。为什么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的人不善言谈呢?显然,他们在言语形成的关键期(三岁之内)耳边缺少话语的声音。这种声音缺乏意味着他们身边的人情感不丰富、心理抚养不到位。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女性与男性相比更爱说话,想必这也是老天的一种用意,因为母亲在心理抚养中担负看最重要的角色。人类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说话来表达的。比如家里养宠物,你一进门,那狗那猫摇头摆尾迎上来了,又蹦又跳、又贴又,你怎么回应呢?你一会下来,摸它的脑袋,或抱起它,跟它说话:“你是不是想我啦?”养孩子也是这样,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爱语绵绵。拿日常的换尿布来说,妈妈见孩子睡醒了,闻着味道不对,马上会弄盆热水,拿上卫生纸和新尿布,再拿一块毛巾,弄不好还有盒痱子粉放在旁边。当妈妈把孩子的襁褓打开,把小腿一提溜话就来了:“啊,我说咋这么臭?哎哟,拉了这么多,臭死了……”妈妈先用纸擦,再用水洗,然后拿毛巾擦干,再扑点子粉,垫上干净的尿不湿,一边干一边唠叨,最后一定会拍拍小屁屁,温柔地问:“宝宝,现在舒服了吗?”你说孩子那么小,他能听懂妈妈说的每句话吗?我们猜,这就像初学外语的人听外语,能听到声音,却不知所云。所以,妈妈这时的所有话语对孩子来说都像“废话”,可是,这种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虽然妈妈并不知道唠叨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只是脱口而出地表达自...

——引自章节: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