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史 : 1867-1960

美国货币史 : 1867-1960

作者:[美] 米尔顿·弗里德曼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6-21

评分:7.9

ISBN:978730131761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理论创立者,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1915— ),美国经济史学家,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高级研究员。

作品目录

上册 镀金时代与崩溃(1867—1933)
第1章 绪 论/
第2章 绿钞时期/
2.1 1867年货币存量的构成/
2.2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2.3 恢复铸币的政治斗争/
2.4 影响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2.5 与绿钞时期相联系的几个特殊问题/
2.6 总结/
第3章 银元政治和价格长期下降(1879—1897)/
3.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3.2 银元政治/
3.3 导致货币存量改变的因素/
第4章 黄金通胀和银行改革(1897—1914)/
4.1 经济复苏时期(1897—1902)/
4.2 相对稳定的增长时期(1903—1907)/
4.3 1907年的银行业危机/
4.4 支付限制解除后的银行改革/
4.5 后危机时代(1908—1914)/
4.6 货币存量数学意义上的变动/
4.7 回顾比较/
第5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初期(1914—1921)/
5.1 货币和银行结构的改变/
5.2 战时和战后的通货膨胀/
5.3 1920—1921年的衰退/
第6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期(1921—1929)/
6.1 货币、收入、价格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发展历程/
6.2 商业银行运营的变化/
6.3 货币政策的发展/
6.4 影响货币存量的因素/
6.5 总结/
第7章 大萧条时期(1929—1933)/
7.1 货币、收入、价格、速度和利率的发展历程/
7.2 引起货币存量变动的因素
7.3 银行倒闭/
7.4 大萧条的国际特征/
7.5 货币政策的发展/
7.6 其他可选政策/
7.7 为何货币政策如此无能/
下册 复兴与反思(1934—1960)
第8章 新政时期银行结构和货币本位的变化/
8.1 银行结构的变化/
8.2 货币本位制度的变化/
第9章 周期性变动(1933—1941)/
9.1 货币、收入、价格和流通速度的变化/
9.2 引起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9.3 高能货币的变动/
9.4 联邦储备政策/
9.5 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动/
9.6 1937年紧缩及随后复苏过程中货币性因素的角色/
第1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通货膨胀(1939—1948)/
10.1 美国中立时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0.2 战争赤字时期(1941年12月—1946年1月)/
10.3 战争结束到价格高峰时期(1945年8月—1948年8月)/
10.4 收支余额/
第11章 货币政策的复苏(1948—1960)/
11.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11.2 导致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11.3 货币政策的发展/
11.4 为什么货币存量保持稳定增长/
第12章 战后货币流通速度上升/
12.1 替代资产收益率的变化/
12.2 货币替代物的发展/
12.3 以上考虑因素的综合效果/
12.4 稳定性预期/
第13章 总 论/
13.1 货币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2 货币关系的稳定性/
13.3 货币方面的变动的独立性/
13.4 表象的欺骗性 /
附录A 基本表格/
附录B 名义货币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理事评论/
主题词索引/
第一版译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理论创立者,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1915— ),美国经济史学家,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高级研究员。

精彩摘录

金本位能够以看不見的、没有征兆的、类似自动的方式产生一种对货币的调节,这种调节带有可预見性和規律性,要比审慎的,有意的制度安排能更好地促使货币稳定。这是一个表面現象具有迷惑性的典型例子,表面現象下往往运行着不为表象所反映的支配力量。

——引自第6页


联邦储备券在流通中逐步取而代之,其占流通中总通货量的比重由1932年的51%上升到1960年的84%,从而见证了持续的货币权力集中化以及美国从准实物本位到信用本位的过渡。

——引自第349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