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
★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勾勒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从《绿野仙 踪》到《霍比特人》,从《鲁滨逊漂流记》到《爱丽丝漫游奇境》……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阅读形塑,并不断改变。
★“光启·情感史”系列第一部,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作序,著名历史学者蒋竹山推荐 。填补儿童情绪史研究的空白,为儿童情感研究奠定框架。
本书研究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引导孩童与青少年认识感觉、学习情绪,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乌特·弗雷弗特主编,集合该中心的数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共同撰写。
1870-1970年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对儿童情感的讨论最蓬勃发展的年代,儿童被视为需要教养的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无数童书与教育手册协助父母引导儿童学习情感、掌控情绪,并由此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本书即通过考察这一时期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还原其阅读情境与读者反应,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作者们也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折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勾勒出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在探讨这些书籍传递出哪些情绪知识以成为儿童的情感养分时,本书分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儿童如何在《蝇王》中学到“羞耻”“痛苦”与“同理心”,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懂得“分离焦虑”;而曾被鄙视的“胆怯”,在《绿野仙踪》里有了新的诠释,从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更加复杂……这些作品鼓励儿童拥抱恐惧、摆脱羞耻,接受思乡病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感觉,并赋予儿童掌握自我情绪的权利,儿童有了不同的选择与空间,同时也开始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本书主编乌特·弗雷弗特是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及情感研究中心主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职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等。1998年获莱布尼茨奖,2016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勋勋章等。她的研究领域包括现代 社会与文化史、情绪史、性别史与政治史;代表作品有Women in German History:From Bourgeois Emancipation to Sexual Liberation、Emotions in History: Lost and Found、Emotional Lexicons: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Vocabulary of Feeling 1700-2000 等。
马普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由历史学家与教育专家、心理...
(展开全部)
正如本章即将在第一节详细考察的,海蒂的故事是一则启示,说明思乡病这种现象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合理且十分重要的阶段,而且能够透过正确的教育环境来加以管理;接着在第二节主要以英国校园小说为例,分析另一种关于分离与思乡病的典型情境。当思乡病在过去数十年来显现为一种女性情感时,旅行癖则主要是男孩子的冒险小说主题。这是相当典型的看法,用一种正面态度将旅行癖看作是男孩子发展的必要阶段,因此旅行癖与“男性”特性相关,比如说勇气、自力更生、刚毅以及静不下来;至于在《海蒂》故事续集中,克拉拉对于远在他方的朋友、阿尔卑斯山以及身体康复的渴望,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思乡病与旅行癖的一个共同特征:两者都向往一块有归属感与熟悉感的地方,那里还结合了快乐、保护、信任与爱的感觉。对于这块真实或想象之地的渴望——这个统称为家,或说“家乡”的地方——人出生的地方、有连系感的地方,以及他们度过了社会化形成经验的地方,这些都标示出了这种渴望的特性。第三节探讨的便是旅行癖和思乡病的纠缠与互补性质。虽然旅行癖在整个20世纪期间维持其正当性,但思乡病在50年代左右的德国儿童文学中却消失无踪。最后第四节要主张的是,实际上这种情绪在70年代带着不同涵义与不同脉络重新出现在富社会批判的童书里。除此之外,将思乡病勾勒为女性气质、旅行癖勾勒为男性气质的传统性别界限在70年代左右开始变模糊,在这之后,不论男孩女孩都被勾勒为会体验到思乡病,也会渴望冒险,不过这是作为他们面对现代生活的负面副产品——疏离感——之批判反应。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海蒂的思乡病
少女小说说明了各式各样应付思乡病的方法,把思乡病视为与父母分离并迈向成熟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情绪。思乡病的严重性取决于思乡的原因、预期的分离时间以及相关的情绪。在为了教育儿童学会独立自主而“必须”分离的情形下,无聊、愤怒与焦虑是可以预期得到的情绪。这类感觉很容易提前处理,而孩子的年纪愈小,家长与教育者对于适应过程成败与否的责任就愈大。至于从此失去家园的孩子身上的孤独、悲痛与绝望感,则需要辅以更密集的情绪性引导才能重新建立信任、信念、幸福以及熟悉感和归属感。以上所探讨的故事表明了,主角是能够成功地学会处理思乡病的,就算她们的方式有所不同也一样。女主角摆脱思乡病的危机以后成为坚强性格的可靠年轻女性,能够独立地继续追求成功与幸福的旅程。到了50年代时,思乡病在少女小说里已经失去了过渡性情绪的意义。话虽如此,轻微的思乡病是为人所接受的,它被看作是一种自然的渴望、一种与父母亲密关系的标记。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海蒂的思乡病
作品目录序言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生病的权利第一章 观念决定健康1.脾胃一失常,生命就失灵2.众多疑难杂症的病根就在于您少吃饭、多
现代焦化综合施工技术 本书特色 本书在众多工程技术人员实践总结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从焦化综述、建 筑施工、安装施工三个方面对焦化设备、施工方法、控制要点、技术...
中国服饰艺术史 本书特色 中国自古以“衣冠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古代服饰,不仅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的研究与考察为...
本社《王阳明全集》以浙江图书馆藏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为底本标点,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图书馆本及台湾、日本出版...
朴惠景,韩国知名旅行家,在韩国出版《印度,如果风也能画进去》,上市当月就在市场上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深层针灸-四十年针灸临证实录-第三辑 本书特色本书是《华夏中医论坛》中医畅销原创系列丛书的分册之一,是作者从事中医针灸事业四十多年临床经验心得的结晶。借“深层针...
《下班后易学易做100个赚钱小生意》从当今流行的众多行业中精心挑选了易学易做的100种赚钱小生意,通过介绍这100种简易赚钱的方法
精要主义是一种人生思维方式和态度。德语:Weniger aber besser,意思是“更少,但更好”精要的基本价值主张:若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忌贪多...
伍罡:心理养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爱果父母成长学苑联合创办者,在儿童和家庭心理咨询方面有近 20 年的工作经验。伍罡具有扎实的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叙事治疗的学习和...
“教练”的概念来自体育界。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的教育学家兼网球专家蒂莫西•高威(Timothy Callwey)在《网球的内心游戏》一书中提出,“内心”是...
鼠疫(精装本)(“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加缪卷) 本书特色 &内容简介本书通过阿尔及利亚的一座城市奥兰鼠疫肆虐后的种种情形,表现人们在疫城中的极限生活,及其所感...
对一个上班族来说,每天大约有75%清醒的时间花在跟工作有关的事情上,例如:准备上班、前往办公室、上班、为工作殚精竭虑、下班后缓解压力等。如果一天要花这么多时间在...
Stella So蘇敏怡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系,畢業作品《好鬼棧》以九宮格和香港舊區醃製出對香港文化的懷念與期望,曾獲二零零二年第八屆香港獨立短片比賽動畫組...
王宏江,现任挖财技术部资深架构师,从事软件开发有十多年。曾在阿里巴巴担任架构师,参与过1688、来往等网站的基础建设,以及淘宝类目等基础业务重构,并在淘宝中间件...
《道德与生活》内容简介:本书在内容的编排上,分为引典明理、感悟道德、走进生活、体验导行四个模块。“引典明理”是引入中国传统
《关键8招,教出好小孩》内容简介:这个浮躁的时代,在电视、电影和网络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挫折承受力、虚荣好胜、不切实际,容易
赵毅衡,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长期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主要中文著作:《远游的诗神》、《新批评》、《...
中医辨证施治血液系统疑难病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紫癜、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的中医辨证、施治及其他疗...
独木舟:数百篇短篇小说创作者,最受欢迎湘籍作家前十,已出版《深海里的星星》以及小说合集《你是我的独家记忆》。曾经年少,特立独行,叛逆不羁,如今站在青葱岁月的尽头...
《走出疑古时代》。作者李学勤先生,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1992年李先生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