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禅者铃木大拙阐释禅学第一书
高海阳博士首次对照日、英双语翻译
阅读东方禅之本质
回归思想的清凉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辑推荐】
1、世界著名学者铃木大拙,因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东方的禅学和文 化,闻名于西方的人文学界,被誉为“世界的禅者”。他关于禅学的著作具权威性与易读性,是读者理解日本文化、了解禅学的不二之选。
2、本书集结整理了铃木大拙面向欧洲世界弘扬禅学的讲稿,是铃木大拙的集大成之作之一,浅显易懂地解明了东方禅的概念与深厚内涵。
3、装帧精美别致,带有禅意的同时极富现代气息,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铃木大拙是国际著名学者,世界禅学权威。他将其一生都投入禅的研究,向西方弘扬禅宗的佛教思想和文化。他基于自己实际开悟的经验,运用圆熟的欧美语言,将禅的思想嫁接其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本书集结了铃木大拙面向欧洲世界所撰写的英文讲稿,以“何为禅”为主线,精心编纂,浅显易懂地解明了东方禅的概念与深层内涵,是禅学入门之不朽名作。
铃木大拙
すずきだいせつ 1870—1966
出生于日本金泽。国际著名学者,世界禅学权威。
1891年游学东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哲学科选科学习,同时在镰仓圆觉寺,随今北洪川参禅。1897年赴美国芝加哥,从事相关学问研究十一年。1909年回日本后,着力于向全世界推介禅学,传扬大乘佛教的思想。他一生著述宏富,除日文著作外,还用英文写作了大量有关禅宗的著作,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荣格、海德格尔和汤因比等重要思想家的极大推崇,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以及“世界禅者”的美称。主要著书有《通往世界的禅》《东方的智慧》《禅与日本文化》等。
高海阳
广州市人。现居上海及旧金山两地。酷爱中日古典及现代文学,善作诗词歌赋,译有《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心寂犹似远山火:斋藤茂吉短歌300》,出版个人诗集《孤鹰一旅山无数》。
如我们大多数人所经历的,人世间充满了苦难,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只要人生是某种形式的斗争,那么它除了苦痛,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所谓斗争,不就是互为对手,想打赢对方的两股力量的冲突吗?争斗中输掉的一方必然死去,而死是这个世上最为恐怖的事。就算是把死打赢了,那他也只剩下自己孤单一人,而孤独有时比争斗更令人难以忍耐。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些,却可以沉溺在感觉带来的片刻的快活当中。但是,意识不到,不等于可以改变人生是苦这一事实。盲人固执地否认太阳的存在,也不能使太阳消失。烈日当空无情地照着他们,如果真注意到他们,恐怕会把他们从地表上抹杀得一丝不剩。在“四圣谛”中,佛陀开篇就说:人生是苦。这真是全然正确。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哭声、抗拒着什么似的来到这个世上。从温暖柔软的母胎里,诞生在冰冷拒人的环境中,的确是一种痛苦。成长的过程也伴随着苦痛。出牙的过程多少带着痛苦。青春期一般来说从精神到身体都会产生悸动。而社会及组织的发展,也伴随着充满痛苦的大变动,目前在我们眼前展现的,也是这样一次变动的阵痛。冷静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改造通常意味着旧的组织的破坏,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痛苦的手术。经过这样冷冰冰的理性分析,丝毫也不减少我们的苦恼。我们精神上所负担的苦,无法免除,它铁面无情。人生不管怎么去论说,最后都是一场苦难的争斗。然而,这却是天意。为何?越是痛苦,你的人格越变得深厚,越是深厚,你越能读懂人生深刻的奥秘。所有伟大的艺术家、宗教家、社会改革家们,无不出现于惨烈无比的斗争中。他们勇敢投入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历尽了血泪的洗礼。不吃苦中苦,便难以尝得人生的真味。天要使一人成为伟人,必先加其以各种试炼,他必须经历各种苦难的磨炼,直至意气高昂之境—孟子说的非常正确。
——引自章节:第三章 禅的意义 41
那么,佛陀是怎样得到“觉悟”的体验的呢?他如何成就了自己的正觉?与其他印度的圣人、哲人一样,佛陀最关心的,也是如何从生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如何从存在的枷锁中获得自由。只要存在是受限制的,我们就会被它拘束,而拘束造成某种紧张,我们生而为人总处于这种状态中。无论是谁,当他思考人在现世的存在状态时,内心里都会不停地感到要超越这个现实的触动。我们祈求不灭,祈求永生,祈求自由和解脱。关于这一点,佛陀以超越常人的敏锐,穷尽所有的方法,就是为了祈求,从存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样的祈求,或愿望,或冲动,符合人性。就是说,我们从观察自己的姿态,来认识从内或从外包围我们的东西,并产生了一种愿望,要有能力把自己从今生脱离出来。这个愿望如翻译成形而上学的用语,那就是“探究存在的终极意义”。这样的求索,可从以下几种提问题的方式中表现出来:“人生有生存的价值吗?”“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在问这些问题的我究竟是什么?”“为满足我们的为所欲为,世界是由我们的意念驱动的吗?”等等的问题。一连串的问题,一见似乎五花八门,其实是同一个源头出来的问题。它们都是对生命的终极命运的审视,对存在意义的叩问。这一连串问题变成一个问题:“存在是什么?”哲学家以及关心宗教的人士对于这个问题各有其答案。佛教者,特别是禅学者,给出了他们独自的答案,该答案与哲学家及宗教人士的答案不同,后者通常是对呈现的问题,寻求客观的解决;遵循问题的原型,问题怎么提的,他们就怎么去回答。然而,佛教者则会到达提问的根源处,叩问为什么必须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对“存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他们不会原封不动地提问,反过来会尽力到达提问者本身。如此,这提问已不是个抽象的东西,而是提问者这个活生生的人的出场。此人身上有跃动的生命,他的提问也同样如此。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抽象的、脱离人性的问题,也不是超人性的问题,而是生动的、与提问...
——引自章节:第二章 关于觉悟 19
聊斋志异图咏上下册 本书特色 本书可称明清小说插图本之上上品。《聊斋》自刊刻问世后,形成“风行天下,万口传诵”,“几乎家有其书”的气象。本“图咏”本根据每篇故事...
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丛书》中的古汉语研究篇,介绍了当前我国古汉语研究概况,重要研究专著、论文,编排上从语法、词汇、音韵、文...
《俄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论》内容简介:本系列图书以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英国、法国、俄国、拉美等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及其重要作品为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汉语中的词汇化现象及其规律。所谓词汇化,是指原来非词的语言形式在历时发展中变为词的过程。词汇化与语...
0701-读库 内容简介 编辑手记:我一直对《读库》的各位智囊说,《读库》*需要的是写得有趣周密的科普文章。我还曾与担任《新发现》杂志主编的严锋先生探讨,问他有...
解读东欧人 本书特色 《解读外国人丛书》是从美国InterCultural出版公司引进的一套实用的人文丛书。丛书的作者均是游走于世界各地,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深刻观...
云乡漫录 本书特色 《云乡漫录(精)》收入邓云乡杂文作品47篇,题为“漫录”,所收作品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北京俗曲与北京风俗、中国民居清话、茶梦、中国民居清话、...
国学常识 本书特色 《国学常识》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作者以浅显流畅的笔触,首先对国学作了概述,进而分章节对语言文字、史学、哲学、文学、自然科学、艺...
唐宋词与域外文化关系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研究域外文化对唐宋词的影响及其在唐宋词中的表现形态,唐宋词人对待域外文化的心态,以及宋与周边政权对立时期词所发生的新...
载驰载驱:中国古代车马文化: 本书特色 书稿选取孙机先生中国古代车马文化的研究成果,共八篇,包括《始皇陵2号铜车对车制研究的新启示》、《中国古代独辀车马的结构》...
无事不说日本 本书特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中国人东渡日本,惊诧友邦之余,把体验、考察、认知付诸文字。本文丛所选作者皆为旅日华人写作的佼佼者。他们都旅居日...
巫术-宗教-原始文化:中外传统民间艺术探源(九品) 本书特色 本书首次对国外传统民间艺术作品进行了艺术分析和文化探源,指出了中外传统民间艺术在文化功能和艺术元素...
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古代各民族文化模式之间的趋同性。本书探讨的文化趋同是指各个民族在没有文化交流和文...
1921-2021蒙古國獨立百週年臺灣首見呈現20世紀以來現代蒙古國史的權威之作蒙古國——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在龐大野心威脅下,從自我覺醒到認清現實...
中国境内语言的空间表达 本书特色 《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中国境内语言的空间表达》通过汉语普通话和一些汉语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汉语手势语的研究,以跨语...
上海文化观察 内容简介 《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类社会的重大变动,往往孕育着重大的文化演变;重大的文化演变,也往往预示着人类社会的重要变化。百多...
西方文化的终结 本书特色 费夫尔将常识确定为公共道德和私人道德的支持者/反对者,从而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本书是一本及时的书,其主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希望本...
中国当代英文报话语分析 本书特色 针对非英语国家英文对外传播媒体的话语分析,是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本研究建立了多层次的话语分析体...
坐店翻书 本书特色 几个对书异常痴迷的爱书人在深圳这样一个热闹的地方开了一个安静的书吧叫“尚书吧”,经营旧书、红酒、咖啡及其他。于是,深圳的爱书人有了一个可以寄...
素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特色 《素书》是中国谋略**书;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古读此书,可为帝王者师;张良,得隐士黄石公所传奇《素书》,用之,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