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四十度

北纬四十度

作者:陈福民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1-8-1

评分:7.7

ISBN:978753217981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2021年度“中国好书”

*2021年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榜榜首作品

*一部呈现中国之美的散文精品

-------------------------------------------

“《北纬四十度》作为一本文化散文,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脉络,对北纬四十度地理带进行了文化、历史探究,绘制了一幅别样的中国千里江山图。”——2021年度“中国好书”授奖词

-------------------------------------------

“北纬四十度” 这条地理带与万里长城生死相依成就了彼此,它穿过整个北中国,那是中国最壮丽的 山河。

以长城为标志,北纬四十度地理带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族群与生活方式。那些不同的族群相互打量着对方,想象着对方,也加入着对方,最终完成了不同文明类型的融合。

-------------------------------------------

我所处理的题材,历史范围跨度很大,从公元前300 年的赵武灵王直至十七世纪尾声的康熙皇帝,每一个具体的话题都牵涉到繁巨的历史容量。为此,我尽自己可能把‘二十四史’中与本书论题和人物故事相关的材料又摸了一遍,还包括各种断代史、专业史、历史理论及古人的笔记。我希望通过这次写作打开一种被遮蔽的历史面相,从而在不同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塑造的大背景下,呈现出自己的历史观。我还希望通过这种写作,在历史学领域为文学赢取她应有的光荣与尊重。

——陈福民

-------------------------------------------

北纬四十度这条重要的地理带,既是在讲述历史,又代表了现代的关注。在观察中国历史时,北纬四十度线代表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动力结构,在这个区域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彼此交错、交融,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民族在此交往,形成了风云际会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洪流。作者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田野准备,作品提供了历史写作的新的范例,代表了文学、泛文学的新的可能和更广阔的空间。

——李敬泽

《北纬四十度》写得非常纯粹。陈福民写《北纬四十度》的时候,用文学的方式同历史对话,历史和文学不一样,文学可以经典化,历史不能经典化,但历史可以经过历史化,而且不是时间越久越叫历史化,时间再久历史还是历史,只有新的不断对话,才能把历史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历史清晰了,我们对现实、对未来的认识也就清晰了。

——孟繁华

《北纬四十度》在当下的散文创作中具有重大意义。陈福民在书中提到要有正当的文学观和历史观,这是他的批评观,也是他写作这本书坚守的一个原则。文学观和历史观二者协调统一,不拘泥一事一物,不囿于成规定论,在分析论证的时候也力图通过全方位、历史性的综合和比较来抓住事件的核心和本质。

——贺绍俊

《北纬四十度》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非虚构文学”潮流中一篇上乘之作。在“非虚构”一面它与史学写作有某种共通性,但它又是历史从业者写不出来的。因为它还有“文学”这一面,即采用文学的技巧与手法来讲述真实的故事,赋予真实故事以“强有力的情感和美学效果”。

——姚大力

作品目录

自序 / 1
未能抵达终点的骑手 / 1
汉家皇帝的滑铁卢 / 27
失败者之歌 / 59
青春帝国少年行 / 93
在战争的另一边 / 129
从幽州到兰亭 / 167
那么,让我们去洛阳吧 / 209
渔阳鼙鼓何处来 / 259
燕台一去客心惊 / 321
“土木之变”及皇帝和他的王先生 / 377
遥想右北平 / 437
后记 / 469
· · · · · ·

作者简介

陈福民,学者、批评家。

先后就读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工作。

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作协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文学委员会副秘书长;

多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

著有文学评论集《阅读与批评的力量》、历史文化随笔集《北纬四十度》等。

目前致力于边疆史地研读与写作。

精彩摘录

母亲的痛苦,是认为自己的一生遭遇了全面的失败。到了晚年,她陷入总结反思中不能自拔,而她的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对她的二次精神伤害。这种伤害是循环性的和缺乏新意的。她有时也说,我是不是应该去信佛或者信个什么?但她从未认真尝试过,无欲无念的人生离她很远。

——引自章节:与你遥遥相望——关于母亲的一些话•545


李广作为一代名将享有巨大声誉,司马迁当推首功。《史记·李将军列传》倾尽同情、并以很多生动传神细节刻画李广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他“怀才不遇”、英勇无畏、爱兵如子、廉洁奉公、“讷口少言”,唯一的娱乐是跟人比赛射箭,并且还遭受各种不公平待遇和迫害……所有这些,都符合传统文人对于自我命运与社会关系的认定。他们从李广的不幸遭际中认出了自己,并将其发扬光大。无怪乎宋代学者黄震感慨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但事情还不尽然。从技术观点看,李广个人形象的诸多元素,都符合公众对于冷兵器时代传统武将的想象。李广赢得千古传诵,这也是一个很有可能的原因。《史记·项羽本纪》说到项羽,有这样的描写:“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里说的是个人勇士与统军将领的根本区别。项羽虽然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将,但从小就知道“一人敌”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除了《隋唐演义》《说岳全传》之类的评书,乃至后来各种武侠小说之外,严肃的战史和军事著作,从不会在意一个将领个人的军事技艺——“武功”,换言之,我们从不曾知道白起、李牧、韩信、汉尼拔、拿破仑会什么功夫使什么兵器。但是相反,我们差不多都知道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天下第三条好汉小公子裴元庆白盔白甲,手提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洪七公“降龙十八掌”的第十八招式叫“亢龙有悔”,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专在人脑袋上穿五个窟窿,小李飞刀伤人立死……以至于,共和国上将许世友也在民间传说中身负少林绝学,等等。李广是整篇《史记》中唯一一个被提及个人战力技艺的正规军将领,这有其可理解之处。在北纬40度一线与匈奴对阵,超强的...

——引自章节:失败者之歌/59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