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荣获2005年莱比锡书展非虚构及散文类图书大奖
.
同席勒一起,进入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
.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是德语文学中最富活力的形象之一。当人们在巴黎这座大都市掀起革命热潮的同时,他先是在斯图加特、后来又在耶拿和魏玛革新了德意志思想史。席勒所振兴的——甚至连歌德也被他感动——正是人们日后所称的“德意志理想主义”,而贝多芬更将之谱为音符:“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描绘了席勒的一生,讲述了席勒如何(与歌德一起)在1790~1805年的十多年间成为德意志精神生活中的那颗位居核心的恒星。所有人都登上了舞台:诺瓦利斯、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费希特、青年黑格尔、蒂克、布伦塔诺。这部关于一个伟大精神的生平、著作与时代的书,或许正可以开启一场“席勒复兴”。
.
“人们拿起萨弗兰斯基的书,就会感受到:席勒始终在场。而且是怎样的在场!”
——汉斯-于尔根•兴斯(Hans- Jürgen Schings),《法兰克福汇报》
.
“文笔精彩,观点鲜明,思维敏捷。这部书再度把席勒作为同时代人送到我们跟前。”
——延斯•比斯基(Jens Bisky),《南德意志报》
.
“同席勒一起,人们进入过去的另一处阴影之国:进入了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那是神奇的岁月,它帮助人们保留住感知人生中那些真正重要而充满精神之物的能力。”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作者简介]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德国知名学者、文化大家,1945年生于巴登-符腾堡州罗特维尔市,曾在法兰克福与柏林学习哲学、文学、历史与艺术史,获博士学位,后成为自由作家,为德意志思想群星立传。曾获多项文学殊荣,入选德意志语言与 文学科学院并荣膺德国一等十字勋章,现任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
[译者简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助理教授,本硕博分别就读于北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现研究方向为魏玛古典文学、十八至十九世纪德语戏剧、德语美学与哲学、中德文化交流史。著有德文专著《弗里德里希·黑贝尔对席勒的再创作:论黑贝尔美学与戏剧创作中的席勒接受》,译有《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席勒传》,合作主编德文文集《东西方的现代经验:中德思想交流与五四运动》,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若干。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系主...
(展开全部)
当理想与现实陷入冲突时,应得出什么结论?人们绝不能为了平庸的现实而放弃“更高的”理想世界。在我们身外有一种生活,在我们心内还有另一种生活,两者之间则是机缘的游戏:内心生活之所以燃烧,是因为外在生活,也就是因为恰有机缘巧合——但若不是辅以理想的热情,就绝无法从这种内外共情中产生友谊。对于年轻的席勒而言,一切的关键都在于用充满热情的理想之光观照现实,因为人们只有这样才能不离事物本真。在信中,席勒将理想化描述为平凡世界在“我心如此渴求的更高世界之眼中”的一种投影。但是,这“更高世界”是由什么物质所构成?并非普通的感觉和想法,而是由艺术的语词所引发的升华和激昂。这些语词令其所描述之物发生变化,在其中加入情感,而这些情感也只有在语词中才能有真正的家乡。年轻的席勒已然明白,艺术的语词并不单单临摹现实,更是创造现实。对于友谊而言也同样如此:它是从诗中生长出来的。
——引自章节:第二章
费迪南对露易丝说: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里……拉开这两只手的瞬间,也就扯断了我和一切造物间的纽带。对他而言,爱情就是最根本的形而上学原则,连接着他和一切造物。“存在巨链”又出现了。与所爱之人间的联系,使得整个存在巨链得以维持;若是它在这里断开,就会导致整条链的断裂。人不能爱整体,只能爱某个个体,但在这个个体中,人爱着的又是整体。如果对个体的爱遭到破坏,人原本得以借之感受作为某种可以爱之物的整体所需的媒介,就一并消失了。不是说全体的爱汇入个体的爱,而是恰恰相反,对个体的爱扩展到了整体。不是整体承载爱,而是爱承载着整体;倘若它在单个人身上看走了眼,整体就会轰然倒塌。对个人的爱必须成为全部,爱才能将自身全体化。
——引自章节:第九章
民粹主义 内容简介 民粹主义本质上是一个现代现象,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国际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在世界各地先后都出现过民粹主义的运动或思潮。在当代社会,民粹主义也...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五辑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作者系长期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及实践的学者专家,他们深入实际,调查并总结社会工作的经验,对社会公民权利...
浙江人文大讲堂:第五辑 本书特色 现在不少学者渐渐地离开了火热的社会实践,离开了迫切需要人文关怀的人民群众。这不但加剧了文化的迷失,而且也严重地妨碍了学术自身的...
[英]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二战”历史畅销书作者,西方媒体称他为“大众阅读时代最畅销的战争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师从战后英语世界头号军事史...
《知识英雄》内容简介:本书是第一部全景式地记录中国IT行业兴衰成败的书,为中国最有朝气的信息产业发展指明道路,具有极强的可读
亿兆斯民-葛剑雄文集-2 本书特色 《西汉人口地理》是作者葛剑雄于1983年8月通过答辩的博学位论文,经修改完善后于1986年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本正式出...
权力与繁荣 本书特色 在书中作者主要探讨了政治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并谋略回答“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国家富裕,而有些国家贫穷”这样的问题。在他看来,要使一个社会“拥有足...
李侃如(Kenneth G. Lieberthal)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和外交政策及全球经济与发展资深研究员。在进入布鲁金斯学会之前,他曾...
20世纪艺术的语言:观念史 本书特色 20世纪的艺术包含许多含义:作品的内容、接受和分发。然而在《20世纪艺术的语言:观念史》一书中,保罗·克劳瑟将以一种基本的...
水墨江南 目录 **辑登黄鹤楼登赣州都孤台记普陀山极乐亭记昆明昙华寺对弈亭记华山下棋亭记杭州洗心亭记泰山普照寺筛月亭记汤逊湖记游远安金家湾记天堂河谷记西气东输赋...
巴黎和会就其本身而论,只是一个纯粹的外交意义上的国际会议。但是,外交是内政的继续,在南北分裂、派系林立的特定条件下,外交不可避免地卷入政争……一时间,国内政潮陡...
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 内容简介 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短短7折时间,中国社会制度有两次巨变:由半殖民...
人.仁.任 内容简介 本书考证了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智识阶级”及其重要哲理“个性主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作者花费了十几年心血写成此书,力求反映出中国二十世纪现代化...
启功全集-第七卷 本书特色 《启功全集》包括文论与书画两大部分,较全面地收录了启功先生撰写的专著、论文、诗词、题跋、书信、日记、讲学及口述历史,并选辑启功先生创...
B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内容简介 该书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和事实,揭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代际之间对土地态度的变化,中国农村人口离土的趋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贾小军,1979年生,男,甘肃秦安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河西史地、丝绸之路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甘肃省社科规...
社会救助学 本书特色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中的重要问题,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也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到2004年我国上海、浙江、江西等14个省份,...
邓恩(George H.Dunne)(1905~1998),男,生于1905年,美国现代耶稣会士。于1998年6月30日在加州的洛斯加托斯去世,享年92岁。生前...
有意遗忘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内容简介 《有意遗忘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共九章,两大部分分别为理论篇和研究篇。**章主要论述有意遗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西方电视传播理论评析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文丛系列之一,主要介绍了西方电视研究各学派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等。 全书共分5章,具体内容包括:西方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