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厨房

北方厨房

作者:蒋韵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1-8-31

评分:7.2

ISBN:978753217908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主妇的味觉记忆,北方家族的生命密码。马伯庸、金宇澄、笛安联袂推荐。

“告诉我你吃什么食物,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

★ 致敬执掌中馈的中国主妇,正名温柔敦厚的女性传统

历史飘风淋雨,时代变迁不定,孔氏家族执掌中馈的三代主妇:奶奶,母亲,我(蒋韵)用女性的力量护佑家族平安延续。一样一样食物的烹制,饱蘸了丰富的历史情感,也刻写了主妇们的生存信条。灯光下的温暖家宴,厨房里的治愈秘方,构筑了一条隐忍无声又温柔敦厚的母系链条,保证爱完整纯粹、毫无损耗地传递下来。

★ 以正义和良心为基准的个人成长史、厨房社会史、精神文化史

食物更迭背后往往缠绞着个人经验和社会信息。蒋韵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用正义和良心的墨线校准纷繁人事和社会变迁,私人经验、时代大事、物质剧变、心理隐微,都通过厨房和食物的小切面涌入。蒋韵尤其留恋的,是向暴力血腥说不的铮铮风骨,是晚风吹过的精神盛宴,和人文主义的感动细节。

★ 一粥一饭、一菜一羹,弥纶中国式家庭伦理,体认日用伦常之爱

《北方厨房》是一本关于中国食物、中国胃、中国家庭的书,收录了大量在中原地区流传已久的小吃和主菜:炸酱面、“全家福”、肉丁馒头、“不烂子”……书中出场的人物也特别具有北方中国的伦理性格色彩:忠义、平实、豪爽。无论是平常的饭菜粥羹,还是考究的待客大宴,它们既是家庭成员共享天伦之乐的载体,也是世情人际层面的沟通密码。舌尖百味,情之不尽。

★ 后疫情时代的天问:人类能不能管住自己的舌头?

《结束语》一章,蒋韵由对美好食物的抒写转向冷峻的反思发问。在后疫情时代,人类应该自省不断挑起祸端的舌头。对食物链的冒犯和僭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全球化时代愈加暴露的人性缺陷,蒋韵皆表以深深的隐忧。这本以“吃”为主题的书最后却以这样的文字结尾:“也许,有一天,人类会找到、并严守自己食物链的界限。”

*******************************************************************************************

**内容简介**

《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以奶奶、母亲、“我”(蒋韵)三代女性的主厨食谱为经,以开封、太原、香港等城市空间的辗转为纬,串起了一个北方的行医世家——孔氏家族长达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假鱼肚”、肉糜粥、炸菜角、“起士林”、面包虾仁……孔氏一族三代成员对家国、历史、生命、自然、文化的体认和抒情,都凝聚舌尖,漫漶、浸润、缱绻,化作缭绕的味道,是对存在的敬意和反思。

作品目录

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
第一章 奶奶主厨时期(上)
一. 前史——关于我奶奶和她的一道经典菜式
二. 在故乡开封,我最初的味道记忆
三. 小饺子、肉糜粥和河蟹:姑姑告诉我的事
四. 碎片化,记录一些与食物无关的事
第二章 奶奶主厨时期(下):六七十年代——异乡食风及其他
一. 年夜饭
二. 瓜菜代——所有那些干菜、豆腐渣与小球藻
三. 奶奶的日常食谱
四. 关于蘑菇和采蘑菇的丁香
五. 邻居,与美食无关
第三章 几样印象深刻的家常饭与朋友
一. 饺子
二. 炸酱面
第四章 母亲主厨时期
一.周末晚餐
二. 姥姥家
三. 虾与我母亲还有我女儿的故事
第五章 我做主妇
一.饕餮协会
二.葡萄、青梅与竹叶
三.阿姨们
第六章 味觉记忆
一.我的老师
二.一些难忘的地方
第七章 结束语
我们的娜塔莎
附录 聚焦于食物的历史与生命记忆——关于蒋韵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北方厨房》
· · · · · ·

作者简介

蒋韵,1954年生于山西太原,祖籍河南开封。中国作协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我的内陆》《行走的年代》《隐秘盛开》《闪烁在你的枝头》《你好,安娜》等,中短篇小说集《心爱的树》《北方丽人》》《完美的旅行》《水岸云庐》,以及散文随笔集《活着就有眷恋》《春天看罗丹》《青梅》》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郁达夫中篇小说奖大奖”“赵树理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奖项,作品亦多次登上《收获》《十月》等杂志以及各种榜单。长篇小说《你好,安娜》被评为“2019年中国十大好书”。作品被译为英、法、西班牙、韩文等多种语言。曾任太原市文联主席、山西省作协副主席。现居北京。

精彩摘录

“孩子们啊,你们的路还长着呢,生活是有各种可能的啊。记住一句话,你们配拥有更好的生活。”这样平常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有一种庄严感,仿佛是生活本身给我们的庄重承诺。

——引自章节:二. 炸酱面


“蒸菜蟒”和“炸菜角”,是奶奶常做的极具开封特色的家乡食物。它们的食材原料基本相同,都是白面粉和韭菜粉丝。只不过炸菜角里多了一味鸡蛋。说实话,奶奶主厨时期,我基本上不涉厨事,不仅是我,我母亲也不下厨房,所以,很多食物菜品,我见到的都是它们被堂而皇之端上餐桌时的样子,完全不知道它的诞生过程。后来,奶奶过世后,蒸菜蟒这款主食就从我家餐桌上消失了,原因我想,大概是我母亲不会做吧?现在想想,蒸菜蟒的做法其实挺简单。首先,是把新鲜韭菜切碎,把泡好的粉丝剁碎,用盐、味精调味,然后把和好的面粉用小擀面杖擀开,擀薄,把馅料均匀铺到面皮上,卷起来,卷成长条状,码到笼屉上,形似蟒蛇而得名。特别是蒸熟后,薄薄的面皮晶莹剔透,韭菜的绿呼之欲出,就愈加地形似。食用时,自然是要切成一段一段,一层皮,一层馅,层层叠叠,与包子相比,又是另一番风景和滋味了。至于炸菜角,就是烫面的韭菜鸡蛋馅素饺子,下热锅油炸,炸成金黄。皮的酥脆香软,馅的清鲜爽口,真是绝配。这道菜式的灵魂,是当时当令,吃的是春韭的新鲜。奶奶从不吃过季的韭菜,说:“六月韭,臭死狗。”此外,油温的控制,烫面与死面的比例,差一点,就谬之千里。这道菜,我后来在很多地方吃过,有时还是在很高端的酒店餐馆,但,恕我直言,我甚至觉得那根本不是炸菜角。对我而言,最好吃的、唯一的炸菜角,属于我奶奶,那是我奶奶的绝品,无人可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引自章节:三. 奶奶的日常食谱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