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家庭?

回归家庭?

作者:[英]沙尼·奥加德

出版社: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9

评分:8.5

ISBN:978755983002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她们曾经是律师、会计师、教师、设计师、记者、医生、出版商、学者……有着高额的薪水和远大的职业前景,最终却有了一个共同的归宿:全职家庭主妇。

作者沙尼·奥加德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伦敦女性及其伴侣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女性为了照顾孩子回归家庭,而丈夫则继续从事高薪工作。媒体和政策鼓励职业女性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构建伙伴式的平等夫妻关系。而女性们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不友好的职场文化、对家庭妇女的污名化和对育儿事务的贬低……她们牺牲了事业,结果发现家庭也不是真正的避风港。

沙尼向我们揭示了性别平等口号和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间的巨大落差:自主选择的背后是结构性的不平等,幸福的表象之下则是深深的愤怒和失望。《回归家庭》希望能够倾听这些女性的心声,并以此为起点,帮助她们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获得迟来的、真正的平等。

【编辑推荐】

★她们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女性,本该在职场上大展身手,但是——

性别歧视与职场天花板阻断了 女性的上升空间,高强度和高要求的职场文化吞噬了个人生活。主妇生活进一步削弱她们的职业竞争力,重返职场变得困难重重。她们最终回归家庭,看似出于自愿,实则没有选择。

★ 她们是高喊Girl Power的一代,不做贤妻良母,追求事业家庭双丰收,但是——

一面是《欲望都市》《傲骨贤妻》,以及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等注重自我选择和奋斗、达成事业家庭平衡的女性形象,一面是毫无育儿支持、对家务劳动无限贬低的社会文化。她们抱持着双赢的幻想,陷入两难的窘境,抛弃了事业,却发现家庭也不是避风港。

★她们是新时代全职妈妈,本应在家庭内部和伴侣平等以待,但是——

她们支持着伴侣的高强度工作,独力承担育儿和家庭事务,却成为外人眼中游手好闲的阔太太,家人眼中的寄生虫和仆役。她们努力展现自信与平衡,但压抑和愤怒从未消失。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曹晋作序盛情推荐,直面妇女在家庭、职场的不平等处境和真实心声。

作品目录

推荐序 特权阶级的全职妈妈与英国当代父权制的再建构/曹晋
前言与致谢
引言
部分
回归家庭:被迫的选择
第1章 选择与自信文化 vs.有害的工作文化
第2章 平衡型女人 vs.不平等家庭
第二部分
回归家庭:选择的后果
第3章 甜心妈咪 vs.家庭CEO
第4章 偏离常规的母亲 vs.被禁锢的妻子
第三部分
回归何处?压抑的渴望
第5章 妈妈企业家 vs.模糊的渴望
第6章 自然的改变 vs.无形的枷锁
结论 拒绝耐心等待
附录一 受访者的主要特征
附录二 媒体和政策再现列表
附录三 研究方法
附录四 英国全职妈妈的特征
注释
索引
· · · · · ·

作者简介

沙尼·奥加德(Shani Orgad),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体与传播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女性主义与媒介、媒介与再现、不平等与当代文化等,已出版著作《在互联网上谈论乳腺癌》(2005),《媒介再现与全球化想象》(2012)等。

精彩摘录

惊人的是,几乎所有受访妇女都提到,印象中没有和丈夫或伴侣好好探讨自己的辞职决定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大多数妇女只是想象她们最终会回归某种有偿工作,但从未开启话题去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讨论自己的愿望。而她们的丈夫似乎也无法挑起话头谈论自己的感受,尤其是他们对男人养家/女人持家模式的看法。他们不断冒出的挖苦,诸如前几章妇女在讲述中提到的“今天放假过得怎么样?”或“今天和谁去喝咖啡啦?”之类,流露出很多丈夫对想象中妻子的安逸生活的怨怼。这些愤怒和怨怼的情绪,至少部分是高度紧张、严苛的工作带来的压力,也有部分是独自承担养家重担导致的焦虑——尽管他们从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中受益不少,尤其是在职业发展方面。然而,丈夫们很少直接向妻子表露或谈论这些感受。和妻子一样,他们也回避正面表达自己的焦虑、不平、不满,以及作为唯一挣钱养家一方所做出的巨大个人牺牲。

——引自第266页


然而,这种掩饰会时不时地突然崩塌,暴露出平等主义理想和不平等的生活现实之间的根本矛盾。利兹曾是一名学者,嫁给了一名律师,八年前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中断了事业。她讲了一个短暂打破平等主义家庭迷思的小插曲。她9岁的儿子从学校带回来一份问卷,问他帮忙做过多少家务。他勾选了“我经常去采购,我经常打扫浴室”。利兹恼怒地质问他:“好像不对吧!我没见你经常干这些!”儿子坚持说他经常干。这时,利兹的丈夫插嘴:“不是啦,我去买东西时,他确实常跟我一起去。”“但我一个礼拜采购三次,你俩从没帮过忙啊!”利兹生气地说。利兹的愤怒暴露了平等型夫妻不过是她悉心营造的家庭迷思。然而,像这样短暂地颠覆迷思,几乎无济于事。更重要的是,就像利兹的话暗示的,她的愤怒是针对儿子没能分担重任,而不是丈夫。最终,她压下了在这一事件中浮出水面的矛盾。“好吧,”她笑着总结道,“每人干多干少总归各有各的看法!”

——引自第161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