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鸿烈:《淮南子》与中国文化

新道鸿烈:《淮南子》与中国文化

作者:杨有礼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5-04-01

评分:4.8分

ISBN:7810417177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新道鸿烈:《淮南子》与中国文化 目录


“元典文化丛书”的说明
一 刘安·新道家·《淮南子》
1.刘安传略
(1)家世不幸,幼年丧父
(2)天下奇才,招士著书
(3)被逼谋反,事败自杀
2.刘安所处的时代
(1)汉初皇权与封国的矛盾
(2)儒道两家思想的竞争
3.《淮南子》与新道家
(1)新道家与淮南学派
(2)《淮南子》不是杂家应为新道家
4.《淮南子》的传本、内容结构及研究
(1)《淮南子》的书名和传本
(2)《淮南子》的著书宗旨和各篇内容及结构
(3)《淮南子》的研究情况
二 《淮南子》的主要思想
1.《淮南子》的理论基础一一道论
(1)道的含义
(2)道的特征
(3)道与几个概念的关系
2.《淮南子》的宇宙论
(1)宇宙形成说
(2)天人关系说
(3)地人相关说
3.《淮南子》的政治论
(1)无为论
(2)民本论
(3)君臣论
(4)新道家政治论体系
三 《淮南子》与中国古代政治观
1.《淮南子》与“霸王道杂之”
(1)汉初政治的王道、霸道并用
(2)汉武帝儒、法、道兼治
(3)霸王道杂之的影响
2.《淮南子》与无为政治
(1)盛况空前的汉初无为而治
(2)无为政治的影响
四 《淮南子》与传统教育观
1.《淮南子》与德育教育观
(1)“循性保真”、“率性而行”的道德本源论
(2)儒道结合的德育评价标准
2.《淮南子》与智育教育观
(1)“仁智统一”与“掩其聪明”的才智论
(2)“不学”与“学”的智育教学论
(3)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及影响
3.《淮南子》与审美教育观
(1)“自然”与“和谐”的审美理想
(2)“无为诚乐”与“美善相乐”的审美教化论
五 《淮南子》与道教
1.从道家到道教的桥梁
(1)神仙出世论与道教的形成
(2)《淮南子》与道教的道术
(3)“气类相感论”与道教道法
2.《淮南子》与道教义理
(1)对“道”的崇拜与信仰
(2)崇拜鬼神
(3)崇拜方仙道
(4)事生为本,事死为末
六 《淮南子》与传统军事理论
1.义战论
(1)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2)拥护义战,反对不义之战
(3)“用兵有术矣,而义为本”
2.政胜论
(1)兵本在政
(2)“兵之所以强者,民也”
(3)“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
3.《淮南子》的具体用兵之术
(1)将领论
(2)“以无形制有形”论
(3)因乘而迅疾论
(4)“势”、“权”、“奇”论
七 《淮南子》的历史地位和评价
1.集众家之长归之于新道家
2.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附录一 《淮南子》选译
原道训 俶真训 天文训 地形训
时则训 览冥训 精神训 本经训
主术训 缪称训 齐俗训 道应训
汜论训 诠言训 兵略训 说山训
说林训 人间训 修务训 察族训
要略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新道鸿烈:《淮南子》与中国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刘安·新道家《淮南子》、《淮南子》的主要思想、《淮南子》与中国古代政治观、《淮南子》与传统教育观、《淮南子》与道教、《淮南子》与传统军事理论等。

新道鸿烈:《淮南子》与中国文化 节选

刘秀在河北时,就曾“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后汉书·光武帝纪》),博取当时官僚地主的支持。他即位初在争夺统治权的兼并战争中,曾采取什一之税,而到建武六年(公元30年)即重申三十税一的旧制。裁并地方官僚机构,罢除都试制度。这些措施除有意加强集权外,也含有改变,“官多役烦”(《续汉书·郡国志》并注),缓和人民反抗情绪的用意。他曾下诏说:“明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寰”。(《后汉书·光武帝纪》)针对西汉末以来的奴婢问题,刘秀在统一战争过程中,曾先后颁布过六次释放奴婢、三次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尽管这些诏令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毕竟使一部分奴婢获得解放,未释放的奴婢在法律地位上有了改善。面对西汉末年以来的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当时土地占有实际,刘秀于建武十五年 (公元36年)颁发了度田令。度田,即丈量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在豪强地主的反对下,度田令随之失效,但土地兼并在 P146某些地区,同西汉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刘秀还组织军队屯田、整顿混乱的币制,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行,使社会秩序按定下来,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经济也渐渐复苏。 对于开国功臣宿将,刘秀没有采用汉高祖曾经采用过的“狡兔死,走狗烹”的强硬手段,而是采取了保全功臣的柔道。即所谓“退功臣而进文吏” (《后汉书·光武帝纪》),大封功臣365人,外戚45人,给其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除邓禹、李通等少数得参议军政或任边将外,其余都在京城以列侯奉朝请。所用文吏,多为熟悉封建典章制度者,他们无功可居,对刘秀惟命是从。这样刘秀巩固了皇权,还落得个不杀功臣的美名。 在中原与边疆、中国与异邦的关系上,以往常是以武力对武力。刘秀也不采取这种政策,而是采取立足于中原,立足于国内,强大自身的柔道。他曾遣还十六国少数民族的“侍子”并“厚加赏赐”。结果边疆的兄弟民族和异邦的使者,络绎不绝地来到京城洛阳,朝见天子。东汉中元二年(公元57 年)日本国土上倭奴国派遣使臣与汉通好,刘秀遂以“汉倭奴国王”金印相赠。这颗金印已于1784年在日本九州志贺岛叶崎村出土。从此,它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刘秀的“柔道”政治适应了东汉初经过长期社会大动乱后人心思治的要求。此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促成了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 P147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