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汉初的黄老思想研究

战国至汉初的黄老思想研究

作者:高新华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21年11月

ISBN:9787101154115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战国至汉初的黄老思想研究》内容简介

本书以战国至汉初的黄老思想为研究对象,共包括绪论和四章正文。
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范围的界定,相关文献及使用原则,相关研究综述等。
第一章是对黄老概念的厘清。包括对“黄老”之名、黄老思想基本内涵的界定,黄老与老庄、道教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章论述黄老思想与其他诸子学派的关系,包括黄老与杂家、名法、儒墨和阴阳四个方面。
第三章考证黄老思想的源流。考察了《老子》所存在的二元思维特征;对黄老之学产生于齐国说提出质疑,并以文献史料的分析为基础,提出了黄老思想发源于楚地的观点;对从春秋末至汉初的黄老源流进行了合理推测。
第四章考察了黄老与汉初政治的关系。提出了统治思想的“层次”说;对汉初黄老思想独具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论述了黄老地位的变动与汉初统治者的关系。
高新华(1977.10—),男,山东邹平人,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003-2010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先秦两汉方向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导师分别为于迎春教授、傅刚教授。2010年9月进入山东大学文学院工作,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三家注导读”“《汉书艺文志》精读”等课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参与“马工程”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史》(首席专家为袁世硕先生)的部分编写工作,在《中国音乐学》《文史哲》《图书馆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作品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三、黄老文献及其运用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黄老思想释名
第一节
黄老正名
一、黄老之“黄”与“老”
二、黄老学与所谓“黄学”“老学”
三、与“黄老”异名同实的概念
第二节
黄老与老庄、方仙道的关系
一、黄老与老子的关系
二、黄老与庄子的关系
三、黄老与方仙道
第三节
黄老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黄老的形上道论
二、黄老的治国理论
三、黄老的修身理论
四、黄老的判断标准
本章小结
第二章:黄老与其他思想派别的关系
第一节
黄老与杂家的关系
一、《史记》《汉书》未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归诸黄老或道家
二、《吕览》《淮南》有不合黄老之义的内容
三、《吕览》《淮南》的主旨及条贯
四、《汉志》杂家类的情形及《尸子》的属性
五、小结
第二节
黄老与名、法的关系
一、由“自然无为”到“因循无为”
二、因循之“用众”义
三、因循之“刑名”义
四、黄老刑名与法家刑名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
黄老与儒、墨的关系
一、黄老对儒家伦理观念的吸收
二、黄老吸收儒家伦理观念的哲学基础
三、论南北道家不以“仁义”相区别
四、黄老与墨家的关系
第四节
黄老与阴阳家的关系
一、深观阴阳消息——从尚雌守柔到刚柔相济
二、两相养,时相成——刑名与刑德
三、因阴阳之大顺——黄老与阴阳的异同
四、阴阳五行思想与阴阳家
本章小结
第三章:黄老思想源流考论
第一节
由对《老子》之“欲”的误读论《老子》思维的二元模式
一、《老子》“有道”“有欲”的古今异文及相关观点
二、“欲不欲”“无欲”及其行为主体
三、旁证:“知不知”“无知”及其行为主体
四、《老子》在欲、知上的“双重标准”
五、“有欲”何时变为“有道”
六、误读原因之蠡测
七、结论
第二节
黄老之学产生于齐国说质疑——从齐威王“高祖黄帝”谈起
一、误读源于两种不同的释读和理解
二、田齐“高祖黄帝”的真实用意在争霸而非认祖
三、《管子》并没有特别尊崇黄帝
第三节
黄老之学产生于楚地说
一、黄老产于楚地的文献证据
二、《黄帝四经》以楚文化为背景的一个旁证
第四节
“文子为文种”说新证
一、是计然还是文种?
二、文种、计然、文子为同一人
三、文子思想形成的地域渊源
第五节
先秦至汉初黄老的源与流
一、春秋末至战国初的萌芽期
二、战国中期至秦代的成熟期
三、汉初黄老鼎盛期
四、西汉中期至汉末的衰落期
本章小结
第四章:黄老与汉初政治
第一节
汉初统治思想层次说
一、统治思想的界定
二、汉初统治思想的“层次”
三、汉初黄老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汉初黄老政治的特点
一、汉承秦制:汉初黄老的因循
二、长者政治:汉初黄老政治的最大特点
三、汉初长者政治的历史渊源
四、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汉初黄老的清静无为
第三节
黄老思想指导地位的变迁
一、汉初统治者接受黄老的被迫性
二、儒学对汉初统治者的吸引力
三、文法吏的重新起用
四、齐学思想对皇权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基本典籍
二、出土文献
三、今人论著
四、今人论文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