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

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

作者:主编:徐洪兴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5-04-01

评分:5分

ISBN:7309022106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前言

前言
稍微熟悉一点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人大概都知道,一直到20
世纪之前,中国是没有“哲学”这一专门门类的学问的。不遑论“哲
学”这一门类的学科,就是连“哲学”这个名词,在19世纪中叶以前
的汉语中也不存在。据考证,这一概念是在1902年的《新民丛报》
中才首先使用,它还是从日文中转借过来的,就如同“国学”、“文
化”等概念一样。
直到本世纪的前几十年里,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这至少对
某些学者来说还是个问题。谓予不信,不妨就以当时两个*注重哲
学的大师王国维和蔡元培的观点来举例说明吧。前者在其《论哲学
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中直言:“我国无纯粹之哲学,其*完备者,唯
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耳。至于周、秦、两宋间之形而上学,不过欲固
道德哲学之根柢,其对形而上学非有固有之兴味也。其于形而上学
且然,况乎美学、名学、知识论等冷淡不急之问题哉!”后者则在其
1923年所撰的《五十年中国之哲学》一文中也认为:“*近五十年,
虽渐渐输入欧洲的哲学,但是还没有独创的哲学,所以严格地讲起
来,‘五十年中国之哲学’一语实不能成立。”
当然,仔细玩味王、蔡两位大师的话,不难理解他们的意思实
际是指中国没有严格按西方意义上讲的“philosophy”,而不是说
中国历来就没有哲学。钱穆在其晚年(1984年)所作的《现代中国
学术论衡》中就曾指出:“哲学一名词,自西方传译而来,中国无之。
故余尝谓中国无哲学,但不得谓中国人无思想。西方哲学思想重在
探讨真理,亦不得谓中国人不重真理。尤其如先秦诸子及宋明理
学,近代国人率以哲学称之,亦不当厚非。惟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
究有其大相异处,是亦不可不辨。”钱先生之言可谓不刊之论。中国
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它起源于我们的先民对人生、
社会、自然、宇宙的思索,起源于我们的先民对万事万物及其彼此
间关系的探究。尽管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形态、民族气质等多方面
的不同,造成中国哲学从其发端处即与其他民族的哲学走的不是
一个方向,但这一点实际并不妨碍中国哲学可以与印度哲学、西方
哲学等并列,成为世界上大的哲学体系中之一种。
但是,20世纪的中国哲学,又不同于以往依附于子学或经学
的中国传统的哲学,它从一开始起就成为中西思想接触、碰撞和交
流的产物。可以这么说,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就是在
中西哲学思想的接触过程中的一条崎岖而漫长的探索之路。在这
一个世纪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断地在读解、体悟和介绍西
方的哲学,努力使自己能够了解世界并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又不断
地整理自己传统的哲学,并尽可能地寻找中西哲学交融或会通的
各种可能性。因此,当我们在讨论20世纪中国哲学时,很快就会发
现,一方面我们很难避免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那一套概念、
范畴、命题、体系、方法等基本的语境,另一方面又觉得它们不尽同
于那些基本语境。所以,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它既
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哲学,又区别于纯粹的西方哲学,颇有点梁启超
所谓“不中不西,既中既西”的味道。
要想在六十余万字的篇幅内,编选一部大致能反映出20世纪
中国哲学概貌的哲学著作选本,乍看起来似乎并不太难,但实际操
作起来却也不易。其之所以谓不易,原因主要还在于选什么、如何
选及选多少这一系列历来“选家”照例都会碰到的老问题上。过去
一直不太理解所谓“选家*难”一语的确切含义,通过此次实践才
真正有所领悟,因此颇有点古人先得我心之同然的体验。
但是,既然接受了任务,还得硬着头皮做下去。思之反复,我想
还是应该在极其有限的篇幅内,选择那些对本世纪以来中国思想
演变影响*巨或*深的内容——即思想家或哲学家们*能反映现
代中国巨大变动中的哲学感受,和他们追求主动、活动和变化的基
本精神,以及他们寻求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可
能性出路的认真思索,当然也包括他们那些“不中不西,既中既西”
的、富于创造性的哲学体系建构的尝试和努力。
本书收录了20世纪*有影响的20位思想家或哲学家的作
品,前后的排列纯以作者的生卒年为序,所选的内容都可谓是名著
或名篇。在所选内容中有必要作一*简单说明的有两点:
其一,严复的《天演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谭嗣同的《仁
学》,它们虽成书于上世纪末或世纪之交,但我以为其真正影响实
在本世纪的初期。《天演论》对西方思想的介绍及对新世界观的形
成,《大同书》对人类社会政治理想的憧憬,《仁学》对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这一切对本世纪初中国人思想的影响之大,是
怎么估量也不会过高的。因此,作为先驱者的作品,它们理应在20
世纪中国哲学的演变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二,由于资料较为普及等方面的原因,本书没有收录毛泽东
的一些对20世纪中国曾发生过巨大影响作用并仍在部分发生作
用的思想理论著作,如《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
放在读者面前的这部选本,由于种种限制——不仅仅是篇幅
而且还包括编者的学养识见——我想都是难以完全令人满意的。
对选编之缺漏亦或失当的批评指正,将是我所盼望的,这虽属套
话,但也是真话。

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 内容简介

片断:
古初。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
在在见极,不可复摇。顾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此非傅会扬己之
言也。吾将试举其灼然不诬者,以质天下。夫西学之*为切实而执
其例可以御蕃变者,名、数、质、力四者之学是已。而吾《易》则名、数
以为经,质、力以为纬,而合而名之曰《易》。大宇之内,质力相推,非
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凡力皆乾也,凡质皆坤也。奈端动之
例三,其一曰:“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动路必直,速率必均。”此
所谓旷古之虑。自其例出,而后天学明,人事利者也。而《易》则曰:
“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后二百年,有斯宾塞尔者,以天演自然言
化,著书造论,贯天地人而一理之。此亦晚近之绝作也。其为天演
界说曰:“翕以合质,辟以出力,始简易而终杂糅。”而《易》则曰:“坤
其静也翕,其动也辟。”至于全力不增减之说,则有自强不息为之
先;凡动必复之说,则有消息之义居其始。而“易不可见,乾坤或几
乎息”之旨,尤与“热力平均,天地乃毁”之言相发明也。此岂可悉谓
之偶合也耶?虽然,由斯之说,必谓彼之所明,皆吾中土所前有,甚
者或谓其学皆得于东来,则又不关事实适用自蔽之说也。夫古人发
其端,而后人莫能竟其绪;古人拟其大,而后人未能议其精,则犹之
不学无术未化之民而已。祖父虽圣,何救子孙之童昏也哉】
大抵古书难读,中国为尤。二千年来,士徇利禄,守阙残,无独
辟之虑。是以生今日者,乃转于西学,得识古之用焉。此可为知者
道,难与不知者言也。风气渐通,士知弇陋为耻。西学之事,问涂日
多。然亦有一二巨子,荀然谓彼之所精,不外象数形下之末;彼之所
务,不越功利之间。逞臆为谈,不咨其实。讨论国闻,审敌自镜之道,
又断断乎不如是也。赫胥黎氏此书之恉,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
末流,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
意焉。
夏日如年,聊为移译。有以多符空言,无裨实政相稽者,则固不
佞所不恤也。
1896年重九严复序

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 目录


严复
《天演论》序与按语
康有为
《礼运注》叙
大同书
谭嗣同
仁学
章太炎
无神论
四惑论
蔡元培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世界观与人生观
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词
哲学与科学
在康德诞生二百周年纪念会上致词
梁启超
新民说
欧游心影录
王国维
论性
释理
原命
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
自序二
《红楼梦》评论
陈独秀
敬告青年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吾人*后之觉悟
宪法与孔教
再论孔教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鲁迅
文化偏至论
我之节烈观
随感录
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
拿来主义
能十力
新唯识论
体用论
张君劢
人生观
科学之评价
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
张东荪
新哲学论丛·一个雏形的哲学
认识论
道德哲学·结论
李大钊
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再论问题与主义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
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胡适
问题与主义
新思潮的意义
《科学与人生观》序
自由主义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
金岳霖
论道
知识论
冯友兰
新理学
新原人
新原道
贺麟
知行合一新论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唐君毅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导论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册)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现象与物自身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