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教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称《原理》)的第五版。自1982年首次出版以来,《原理》以其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明晰等鲜明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从**版到第四版,《原理》发行了1 000万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宣传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这同时表明了它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但是,自1995年《原理》第四版出版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取得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新经验表明,《原理》的内容和结构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深入阐述和补充,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并妥善处理,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问题应得到充分体现。
更重要的是,《原理》第四版出版的九年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际看,世界进入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样化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内看,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也进 入到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历史任务的 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学院派”,它应该也必须关注现实,注重同现实进行“对话”,从而以哲学的方式概括并反映新的实践所提出的新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决定对《原理》再进行一次修订,因而向读者献上这本《原理》第五版。
《原理》第五版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不同的“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加上“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历史维度及其彻底性和完备性,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完备性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而自从历史也得到 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同时,《原理》第五版又把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哲学史上看,马克思之所以能发动一场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关键就在于,他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 此为基础正确地解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实践唯物主义。用“实践 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实践维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但是,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形 态,而是同一种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表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重在改变世界,而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否定性的辩证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又是实践的。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观是和“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 “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力求全面而又 科学地阐述实践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系统而又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贯穿《原理》第五版的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体系重在阐述学科的基本观点,它既要依据学科的科学体系,又要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在编写《原理》第五版时,我们考虑到这一点,力图设计一种既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又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所以,《原理》第五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结构也做了新的安排,并力图以这样一种新的结构来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再现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任何一门教科书的任务,都是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是 如此。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本身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深化的;同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据此,《原理》第五版对有关问题做了如下处理:
**,对于像物质统一性、决定论、反映论这样一些已成为“常识”的基本观点,应结合当代科学的新成果讲出新内容。所以,《原理》第五版增加了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认识与虚拟这样一些内容。
第二,有些观点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没有涉及或未重视这些观点。为此,《原理》第五版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交往关系及其制度化、人的异化及其扬弃等。
第三,有些观点在经典作家那里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展开、详尽论证,而当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又日益突出了这些问题,使之成为迫切需要解答的“热点”问题。对这样一些观点,应以当代实践和科学为基础,深入探讨、充分展开、详尽论证,使之成熟、完善,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为此,《原理》第五版增加了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非理性因素 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一些内容。
第四,有些观点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至今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随着学科的分化,这些观点已从哲学中分化出去,成为其他学科的重要内容了,如阶级、国家和革命的理论就成为政治学的内容了。对于这样一些观点,《原理》第五版没有列出专章来详尽展开,只是在有关章节中有所涉及。这样做,主要是适应学科的分化,而不是说这些观点不重要。实际上,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要经历一个从不确定到确定,确定以 后还要不断调整的过程。
《原理》第五版的定位仍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适合文科的各个专业,包括哲学专业。同时,在编写过程中 ,我们又充分考虑了教育部200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校两课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并力图使二者结合起来。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要贴近教师 、贴近学生,适应教学实践。但这种适应不是简单的适应,而是适应中的提高,提高中的引导。所以,《原理》第五版力图站在当代实践的基础上,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吸取哲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哲学不仅是 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批判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科书不能仅仅传授“知识”,仅仅适应教学,更重要的是,它应激发学生的反思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拓宽理论视野,提升理论境界,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从《原理》**版到第五版,时间跨度为22年。正是在这22年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重要突破,《原理》**版到第五版从一个侧面反映并体现了这一历史进程及其重大进展。所以,我们把《原理》**版至第四版的 目录附在后面,以 希“窥一斑而知全貌”。
朱子学提纲(钱穆作品系列) 本书特色 书里记载了上自孔子,下迄清末,两千五百年中之儒学流变,旁及百家众说之杂出,足以看出朱子学术承先启后的意义价值所在。书里谈性...
宋明理学:南宋篇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8章,以派系为主题,阐述了南宋湖湘之学、胡子“知言”大义、朱子学、象山心学的思想主张,并比较了象山心学与朱陆的异同。宋明理学...
韩国儒学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学者撰写的**部关于韩国儒学发展演变的学术专著,由三部分内容构成:“绪论”,通过对中韩儒学的比较,既阐释了韩国儒学“重气”、“重...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致力于国内书籍的出版,是我社一贯的宗旨。在哲学史研究领域,幸得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出版了许多让世人注目...
郭象与魏晋玄学(第三版) 本书特色 《郭象与魏晋玄学(第3版)》: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郭象与魏晋玄学(第三版) 内容简介 1912年11月31日,梁启超先生...
慢读孔子 本书特色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阐释非常独到且影响深远。在本书中,梁启超先生开宗明...
周易初步:易学基础知识36讲 本书特色 《周易》为群经之首,是中国经学高深的一门学问,也是*早指出宇宙人生奥秘的学问。你有四大理由典藏本书,一是显赫文化地位:十...
在佛学禅宗庞大的典籍中,《六祖坛经》詖视为无上的宝典,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是中国第一部白活文学作品;是末
中华元典精神 (作者: 冯天瑜)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特色 本书从文化学和文化史学角度对《诗经》、《易经》、《尚书》、《春秋》、三《礼》以及《论语》、《墨子》、《...
学好哲学 终生受用-新大众哲学.1.总论篇 本书特色 “新大众哲学”丛书自觉以大众化为宗旨,通过提炼和归纳三百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用老百姓听...
仿佛淘庄子 本书特色 认识庄子,探索庄子,实际上是认识自己,鉴别自己;而学仿庄子,习修庄子,则实际上是在改变自己,成就自己!而当我们还在渐渐地、越来越深入地进入...
名家品庄子 内容简介 智慧与智慧相交接,必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我们将这些火花撷取,汇为这样一部名家论庄集,它展现了《庄子》在现当代学术大师们那里的际遇。我们对选...
道心人情:中国小说中的神仙道士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中的一册,丛书的的特点是“丛”,一本一本独自成书,而又集成一丛,或者许多小丛又汇合成大丛...
金刚经说什么 本书特色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课记录。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
为承认而斗争 内容简介 与那些仅仅关注一些现象的解释青年黑格尔承认理论的著作不同,本书根据青年黑格尔的“为承认而斗争“模式来阐明一种具有规范内容的社会理论。这一...
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上.下)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之一,是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
存斋随笔 内容简介 存斋者何?诸葛公曰“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云云,余平生以此自勖,名吾坐卧之室曰存斋:随笔者何?平居观物返己,有时兴怀,则信手写...
增壹阿含经-原始佛教基本典籍-(上.下册) 本书特色 《增壹阿含经》为佛教基础经典,汉译四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五十一卷(苻秦昙摩难提亦曾翻译《增壹阿含经》...
中国文学所汲取的理性思潮千差万别并与非理性思潮杂交在一起,如何从哲学理论与文学文本的结合上既把各种理性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弄
论语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圣典,既有深刻的政治智慧,又有精练的人生哲理。论语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 内容简介 作为一部优秀的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