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作者:王媛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年:2021年3月

ISBN:9787313225597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内容简介

本书在文化认同的视角下,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问题建立一个理论解释的框架,系统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尤其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案例,探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发展的路径特征,并由此对中国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提出建议。
王媛:2002-2009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学系,先后获得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管理)学士学位和行政管理硕士学位;2010年-2014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学位;2013年至今,任职于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从事文化资源学、文化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

作品目录

内容提要

今天的遗产,昨天的生活
前言
绪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一个全球性问题
第一节
文明冲突与全球文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生存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冲突问题:如何面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节
传统向现代的转向:不同文明间如何建立彼此的认同
第二章:文化认同理论: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
第一节
遗产、记忆与认同
第二节
文化认同与空间生产理论
一、文化认同理论
二、空间生产理论
第三节
“非遗”作为文化认同表征系统的形态构成与特点
一、“非遗”文化认同体系的构成
二、“非遗”作为文化认同载体的形态特征
第四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的时空建构特征
第三章: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体系:以梁祝传说为例
第一节
梁祝传说的文本记载与情节变化
第二节
梁祝传说的多元地区流布与异文建构
一、多元地区流布与异文地缘性特征
二、多样性异文与主体性特征
第三节
梁祝民俗空间生产与价值整合
第四节
梁祝文化:多样性符号文本叙事与爱情言说
第四章:社会意义的表征与民俗空间生产:以传统年画为例
第一节
年画题材的历史演变与意义结构形成
一、门神画
二、神像纸马
三、世俗生活年画
四、吉祥年画
第二节
年画题材的地域格局与意义结构差异
第三节
社会意义的公共选择与年画话语的生成
第四节
从年画到年俗:民俗空间的意义生产与集体认同
第五章:文化空间意义再现与认同的多向性选择:以皮影戏为例
第一节
皮影戏历史流变的时空格局与地域认同
第二节
皮影戏双重意义叙事机制与文化空间生产
第三节
皮影戏表演空间历史流转与意义结构变化
第四节
从文本意义到空间意义:皮影戏价值认同的多向性选择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认同路径的四重性
第一节
文化认同的意义生产与再生产
第二节
文化认同的多样性与非连续性
第三节
文化认同的空间整合与社会意义的公共选择
第四节
文化认同的意义结构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同构
第七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认同的现代建构
第一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认同遭遇的现实性挑战
第二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保护手段的局限性
一、整体性保护的局限性
二、生产性保护的局限性
第三节
“生活性保护”:对“生产性保护”理念的补充与提升
结语
一、总结
二、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