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作者:吕澂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5-05

评分:9.1

ISBN:978720805511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作品目录

整理者说明
绪论
第一讲 原始佛学
第一节 释迦的时代
第二节 原始佛学的构成
第三节 原始佛学的要点
第二讲 部派佛学
第一节 佛学分派的经过
第二节 上座系学说的要点
第三节 说一切有部系学说的要点
第四节 犊子系学说的要点
第五节 大众系学说的要点
第三讲 初期大乘佛学
第一节 初期流行的大乘经典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节 龙树的学说
第三节 提婆及其后的传承
第四讲 小乘佛学
第一节 有部及新有部的学说
第二节 经部和正量部的学说
第五讲 中期大乘佛学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续出的大乘经及其主要思想
第三节 无著世亲的学说
第四节 瑜伽行派和中观学派
第六讲 晚期大乘佛学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法称、月官与瑜伽行派
第三节 月称、寂天与中观学派
余论
附录
谈南传的佛灭年代
略论南方上座部佛学
略述有部学
阿毗达磨泛论
略述正量部佛学
毗昙的文献源流
略述经部学
佛家逻辑
· · · · · ·

精彩摘录

通过《金刚经》的二十七个主题,更易掌握般若的要点。般若思想不外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所谓"性空“是说佛所说的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但空非虚无,法虽然自性空,假有的现象仍是有的,即所谓"幻有"。“幻有"含有二重意思:(一)幻有并非无有,是相对于实有说其非实在的;(二)幻有非凭空而现,它的产生是要有条件(因缘)的。所以般若思想是由一双范畴性空`幻有构成的,不能单执著某一个方面。关于性空的思想,在部派佛学时也有。如上座讲人空外也讲法空,不过他们的性空进一层发展就成了方广,趋向极端,连幻有也否定了,所以龙树批评它为“恶趣空",虚无主义。这种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与般若性空之说,是不一样的。《金刚经》全部讲的是性空而幻有的问题,最后归结为一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完满的说法,应为九喻,秦译只有六喻)。其次,讲性空幻有,应联系到佛说,般若思对有部认为佛说的一切法都有自性的极端态度,主张佛说法不是实有,而是幻有。佛为什么要说法呢?在他们看来,是因实践的要求加以假设而已。佛法并非实有,只是我们概念上对它加以分类而成的假有。这种思想《金刚经》表现得非常集中,它有这样一套说法的形式,如:“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概念的假设)。”之所以要假设佛法,据他们讲是为了救度众生这一实践要求。《金刚经》随处都是这种思想,所以说般若的主要思想,《金刚经》都有了。

——引自第81页


在贵霜王朝,印度开始有佛像菩萨像的雕刻。按佛教规定,是不许雕刻佛像的,只许用佛行事做象征性的纪念,如佛生前行过之处刻脚印,说法处所刻一法轮或菩提树形等等。贵霜朝的刻像,也有一些传统。鞬陀罗原在希腊人影响下达数百年,文化程度较高。从阿育王时代传入佛教后,逐渐也有希腊人信佛,他们原有祟拜偶像的习惯,觉得不能不有个佛像,尽管印度人不许刻像,他们那里还是刻了。到了迦王时代,刻像之风,尤为发达。他们的制作,带有浓厚的希腊风格,被称为“犍陀罗艺术”。由此逐渐影响到我国西域并传入内地如云冈石窟的雕刻,就富有这种色彩。

——引自章节:第二讲部派佛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