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高玉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年:2021年6月

ISBN:9787313239181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内容简介

本书入选了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本书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现代品格,对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本书的基本观点: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符号,同时还是思想本体,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即“器”的层面和“道”的层面。现代汉语的确立也是现代文化包括现代文学的确立。现代文学的发生在深层的原因上根源于语言的变革,现代汉语从根本上规定了现代文学。五四白话文运动不同于晚清白话文运动和三十年代的大众语文运动。翻译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之间具有“异化”和“归化”的双重关系。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但胡适本人并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他所提倡的白话与文学革命以及整个文化思想革命之间的深层关系。
高玉,1987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1995年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后。独立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一项省级社科课题。

作品目录

内容提要

黄曼君

曹顺庆
绪论
时间、理论和问题意识
第一章:语言本质“道器”论
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两次文化及文学转型与语言变革
第一节
古代汉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第二节
现代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两次文学转型的语言学论比较
第三章:语言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型
第一节
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节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第三节
“世纪末文学转型”的语言学质疑
第四章:“五四”白话文学理论再认识
第一节
“五四”白话及其白话文学
第二节
“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与晚清白话文学运动的本质区别
第三节
“五四”白话文运动与三四十年代大众语文运动的本质区别
第五章:语言运动与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学的理论与现实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的理论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的现实
第六章:“异化”与“归化”——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节
翻译本质“二层次”论
第二节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古代性”
第三节
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异化”
第四节
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归化”
第七章:胡适“学衡派”白话与文言之争及其文化意味
第一节
胡适白话文学理论检讨
第二节
论“学衡派”作为理性保守主义的现代品格
第三节
胡适与“学衡派”在语言观念上的分野
第四节
胡适与“学衡派”在文化建设观念的分野
第八章:鲁迅的语言观与创作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关系
第一节
鲁迅的语言观
第二节
鲁迅的语言观与创作的关系
第三节
鲁迅文言作品的过渡意义
第九章:“纪元”与“开篇”——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语言学实证分析
第一节
《关不住了》——“新诗成立的纪元”
第二节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篇之作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台湾繁体字版后记
再版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