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研究论集

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研究论集

作者:王志民海伦·卡拉玛伦古 主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1年7月

ISBN:9787108070357

所属分类:经济金融

书刊介绍

《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研究论集》内容简介

公元前4世纪,也即雅思贝尔斯所说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地区同时出现了集学术、教育功能为一体的机构,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以及希腊的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学园堪称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设立的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成为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学术与思想文化中心。稷下学宫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早的国办大学堂,也被郭沫若先生称为中国最早的研究院,它是当时诸子百家学派思想学术争鸣的主阵地。
本书汇集了中国和希腊两国学者的文章,内容涉及稷下学宫研究、柏拉图学园研究、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研究等方面,既有宏观层面的比较研究,也有较为微观层面的探讨。
王志民,1949年生,山东淄博临淄人。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主要为齐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先秦两汉文学。主要著作有:《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齐鲁文化概说》《齐鲁古代文学简论》《齐文化概论》等。主编《齐鲁文化通史》等十余种。
海伦·卡拉玛伦古(Eleni Karamalengou),希腊雅典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拉丁文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古典文学、修辞学。

作品目录

编委会
主编简介
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论纲
一、创设过程比较
二、社会功能比较
三、教育内涵比较
四、文化贡献比较
稷下学宫与雅典学园产生的历史背景之比较
一、稷下学宫与雅典学园所处的地理环境
二、稷下学宫与雅典学园产生的历史渊源
三、稷下学宫与雅典学园产生的经济与政治环境
四、稷下学宫与雅典学园产生的文化氛围
稷下学宫的先生与柏拉图学园的教师之比较



稷下道家的“两重心”意识——兼论与古希腊心灵意识之比较
一、《管子》的“两重心”说
二、古希腊的心灵意识
结论
论美德萌芽的培养:孟子与柏拉图各论如何成为有德性的人
一、颂扬美德:孟子与柏拉图
二、人应当如何生活
三、孟子论人性本善及它的实现
四、柏拉图论心灵和谐和有德性的生活:《理想国》卷四中的论证
五、总结
参考文献
善的问题:柏拉图和孟子
一、柏拉图:善和真理
二、孟子:善和本性
三、真正的善和本性之善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并行研究方法
孟子和柏拉图:何以“心之所同然”
一、孟子和柏拉图“心之所同然者”
二、何以“心之所同然”
三、思想的“同”“异”之间
柏拉图与庄子各论益智善生之模式
一、登梯观美的理路
二、游心闻道的进程
引用文献
宇宙之心:儒家与柏拉图宇宙观之比较
一、宇宙是一个生物体
二、自然的天地与人为的宇宙
三、天地之心与宇宙之魂
结论:自然与自为
柏拉图和孔子的道德观:共同点研究
参考书目
雅典城柏拉图学园的考古遗址
选择地址的标准
辨识学园地址
挖掘工作
建筑物
庞贝城的镶嵌画
对发现结果的解释
一种新的解释
学园的现代电子博物馆
参考书目
后柏拉图时代的学园命运
学园派对柏拉图哲学的态度
参考文献
学园与柏拉图的教育理想
一、希腊城邦的教育
二、柏拉图的“教育”
三、学园:柏拉图的教育实践
论柏拉图对希腊宗教音乐理论的影响
柏拉图学园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口述学说和书面对话







参考文献
演或是不演——柏拉图对戏剧的矛盾态度
参考书目
《政治家篇》中的修辞——柏拉图对修辞与政治关系的最终立场



参考书目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教育、意识形态与哲学输入输出系统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理论成就
稷下学宫与《管子》的性质
一、稷下学宫
二、《管子》的形成
三、《管子》的传统结构
四、《管子》的现代分析
五、《管子》一书的性质
稷下学宫所彰显的法治思想──以《管子》为主的研究
一、前言
二、《管子》中“法”思想之根源
三、《管子》中“法”与“礼”并陈的为政之道
四、结论
郭沫若《宋钘尹文遗著考》基础上的《管子》“心术”研究
一、心
二、道
三、意
四、精气
五、虚静
六、谦抑
荀子王霸理论与稷下学之关系
一、前言
二、稷下学宫成立之背景与目的
三、荀子与稷下学宫之因缘
四、荀子王霸理论之内涵
五、结论
《荀子·解蔽》篇所引《道经》本义考
陈仲子与稷下争鸣


试论中西古典思想的一致性




中国-希腊:两个古老民族历史中的分歧和趋同
总结
参考书目
论中国古代“轴心时代”的思想文化特征
一、推崇大一统对诸子的影响
二、诸子的致治追求
三、对“轴心时代”思想突破的评价
论修昔底德、韩非和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现实主义
参考书目
名辩思潮与先秦学术走向——基于中西传统语言观对比
一、名实本质认识的先进性
二、名实关系认识的人文性
三、名实策略认识的实用性
结语:先秦语言研究走向
附录
在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